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征文>文章页

做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

http://www.scjgdj.gov.cn/  (2021-07-08 14:16:55)    

陈娴静

今年5月,在参加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学习培训期间,按照支部活动安排,我来到了位于绵阳市梓潼县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两弹城”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原子弹、氢弹研制的伟大历程,聆听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们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深情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上世纪50年代,面对美国的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重大决策,并为此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然而1960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一举动激发了我国自主研造原子弹的决心。毛泽东同志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空爆试验成功了第一颗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这两个发展阶段的跨越。靠着“两弹一星”的战略保障和支撑,我国赢得了较长时间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机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掀起了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

“两弹城”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1962年从青海搬迁至梓潼县长卿山及周边群山中,在此历经了23年。当时,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邓稼先等,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崇高愿望,为实现“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革命理想,云集在这里。初到这莽莽荒野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生产资料和试验条件严重匮乏,老一辈科学家们甘当无名英雄,以身许国,隐姓埋名,藏匿于深山,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投入研发之中,靠刻苦学习和反复摸索掌握了尖端技术,最终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先辈们满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相连,用智慧和汗水、青春和热血创造了伟大奇迹。走进“两弹一星”发源地,翻阅“两弹一星”功勋谱,倾听“两弹一星”英雄事,让我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深深地感动于钱学森等7位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投身国防事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于郭永怀在遭遇空难时,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保护绝密文件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于邓稼先不顾致命的核辐射危险,冲进弹坑双手托起核弹碎片的忘我精神,感动于他叮嘱后继者奋发图强,“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临终遗言........更深深地感动于许许多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平凡岗位默默坚守、默默奉献的“两弹”英雄们。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担当。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将继续传承好、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决心和“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状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为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省委宣传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