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学习>文章页

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http://www.scjgdj.gov.cn/  (2020-04-28 17:44:39)    

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校务支部青年理论小组 陶扬

青春岁月是首歌,知青岁月是首难忘的歌,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我读出了总书记深厚农民情结的根源,读出了总书记为民谋福祉的抱负初衷,更读出了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的不竭之源。

只有高矗理想信念的灯塔,才能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生命就没有方向;一个民族没有理想信念,就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在梁家河的田畴阡陌上,在乡亲们的朴实话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这既是他七年知青岁月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使然,更与他苦心立志、誓在“修齐治平”上有所作为息息相关。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条件天壤之别,但青年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融入了这个小山村。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很高,一天下来体力消耗大,身体十分疲惫,又经常饿肚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只有扎根广袤深厚的大地,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毛主席有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七年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彻底地融入了梁家河,融入了黄土地广大人民之中,用满腔热情和青春大爱,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一辆三轮摩托车,延安把它分配给延川县。因为习近平表现优秀,县上把三轮摩托车奖给他,但他觉得不实用,就设法换成了群众更需要的手扶拖拉机、钢磨等生产工具。他心里装着乡亲们,乡亲们也惦记着他。在铜川当工人的村民李印堂带回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一碗白米饭端给习近平尝尝。离开梁家河后,他一直牵挂着乡亲们,多次帮助生活困难的乡亲,先后4次给乡亲们回信,两次回村看望,每次回来自己花钱给每家每户带礼物。2015年春节回村看望乡亲们时,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他从心底热爱人民,把自己深深扎根在人民中间,体察民情、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从来没有忘记那片黄土地给他人生的慷慨馈赠,这种炽热的爱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只有真正融入群众的心田,才能收获百姓的拥护爱戴。一旦把根扎进农村,青年习近平就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父老兄弟之情。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普通农民”。他与群众一起放羊、扎草、挑粪、拉煤、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当他看到乡亲们吃糠窝窝时,他主动拿自己的玉米团子去换。当他听说做过习老卫士的老汉在集市乞讨时,他毫不犹豫把自己的粮票、现金甚至身上穿的外衣一股脑送给老汉。他对经常被人欺负的残疾孩子宽容和蔼。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融入,让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城市少年,成长为百姓口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那天,看着村民石玉兵拄着双拐一步一步挪过来送他,当时就落下了泪。十多位村民一直把他送到县城。此情依依,此意绵绵。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只有真正融入群众,才能把握群众脉搏,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当他决定担起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个重担时,他躺在黄土高原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他把为群众办实事当成人生追求。现在,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下乡调研,总要去田间地头转一转;走访贫困群众,他经常掀开锅盖看一看;走到哪里,他都拉着群众的手,嘘寒问暖、唠唠家常。这些都是他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流露,是他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里培养起来的真挚为民情怀。也因为如此,他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当代青年立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青年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生动范本,为共产党人锤炼党性提供了时代标杆。书中折射的习近平总书记人格力量和非凡经历,是全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本书当做寻找青春答案的案头卷、座右铭、励志书,在学思践悟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千磨万砺中绘就青春华章。

把感悟“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为全党全社会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政治品质提供了珍贵史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意志、汇聚全社会力量,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办公室系统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重要内容,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感悟“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同时树立了远大志向,作出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心聚魂,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感悟“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习近平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漫长,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动人,是心路;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雄壮,依然是心路。书香氤氲,时光荏苒。一次次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次次感悟总书记的心路历程。一个伟大人物、一段燃情岁月、一部成长故事,在润物无声中走进了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见贤思齐,指引着我们追寻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