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驻村故事>文章页

  驻村工作日志----枯草
                                             记脱贫户曲拥措

http://www.scjgdj.gov.cn/  (2022-03-30 14:59:33)    

临近4月,这里的山峦还是暗黄色,山顶偶尔积些新雪,像极了烤面包上的糖霜。高原的这季节里,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风虽大的出奇,枯草却不受影响,风费尽力气想把它们卷走,却只能把纤长金黄的茎叶捋得更直,更挺。

这里是海拔4200米的甘孜州石渠县,当地人叫“扎溪卡”,意思是美丽的河边的草原。曲拥措的家就在这里。

49岁的曲拥措是一位身躯娇小的藏族妇女,戴着白色厚实毛线帽,帽檐紧紧地压着红绿条纹的围脖,把整个头部捂得严严实实,只留出一双眼睛。她眼眶略小,眼角划拉着三五条褶皱,眼白不多,眸子黑亮。

很难想象这是一双经历过颇多磨难的黑眸。

曲拥措有6个孩子,最大的儿子30岁,最小的女儿6岁。七八年前,曲拥措的伴侣去世,只给她留下数张待哺的嘴巴,家里没了主要劳动力,又没有牛羊这些可再生的财产,靠什么生存呢?曲拥措只有一边抚养着5个儿女,一边外出挖虫草获得收入。但虫草不是随时都有,最困难时,一家人只能蜷缩在漏风的屋里拥抱着取暖。不久,曲拥措改嫁,生下现在最小的女儿,但是新嫁的男人很快又抛弃了她。

在高原,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女人独自抚养六个孩子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所幸,在脱贫攻坚时期,曲拥措的大儿子带着两个弟弟妹妹分户出去,不但享受到国家低保、草补资金,甚至还分到一间新房子,这大大减轻了曲拥措的生活压力,而她自己也分得一间新房,一大家人总算不用挤在漏风的房里了。

经历过苦难的曲拥措知道,若只想着靠别人,靠国家低保,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是难以实现的。既然现在已经住上了好房子,吃住不愁,那就用自己的手把这个温暖的家收拾的更妥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埋进了曲拥措的心里。

那么,除了挖虫草,她还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她很快就找到了目标:石刻。

石刻是石渠县的传统民族手工艺,藏族人把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涂上颜色,绘上图案,供人们悼怀瞻仰。石刻制作会带来一笔收入,但这个技艺却不是人人都会,于是曲拥措开始学,即便她已经超过40岁。

因为坚持最传统的手工制作,石渠县的石刻几乎没有使用现代机械,他们只使用两件工具,凿子和锤子。石头很沉,凿子很利,这样一来,即便是练习的过程也伴随着危险,曲拥措不止一次伤到自己。

“叮”,锈红的凿子掉在地上,暗红的血从指缝间滑落,曲拥措吃痛正要呻唤,背后用灰色羊皮袄子裹着的小西珠玛却忽然“哇哇”地哭闹起来,曲拥措只得把受伤的手指往嘴里送,用另一只手反手托住背上的皮袄“哦哦哦”地哄起来…………

女为母则刚。有了石刻这门技艺,曲拥措多出一笔可观的收入。

三年前,为了规范管理与销售,当地乡镇成立了石刻合作社,合作社把周围的石刻艺人归拢在一起,按照各自长处,分为选石、画线、雕刻、上色四个工种,还是传统的技艺,却是现代流水线的模式,散兵游勇的传统艺人变成流水线工人,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增加了收入。学习过石刻的曲拥措抓住了这个机会,她每年在合作社工作3个月,能分红1万多元。有了稳定的收入,曲拥措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风应该是停了,牦牛像豆子一样撒在山坡上河谷边,它们低着头漫不经心地扒拉着枯草,像在搜寻草根里勃发的新绿。

曲拥措是我们驻村所在地的脱贫户之一,每次见到驻村工作队,她总是笑容满面,在得知她的经历后,对她的坚韧自强肃然起敬。

曲拥措的遭遇在涉藏地区并不罕见,这或许有文化习惯的原因。

有人说,游牧文明自由奔放、热情豪迈,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吃苦耐劳。总体来看,这样的表述并无不妥,但实际上,人们总是向往天苍苍野茫茫的广阔与雄壮,却不知逐草四方、沙漠苍茫的艰辛与荒凉。

所以,涉藏地区要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重要的是增加牧民们稳定的收入,但稳定的收入需要稳定的就业,稳定的就业离不开健康的产业,而健康的产业则需要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个道理早有总结: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今年,在台机关党委的关心下,我们将在本村设置数个公益岗位,是岗位就要拿工资,村民们当然很高兴,但是岗位有门槛,我们要统计你掌握了什么技能,开车、缝纫、烹饪、服务、剪发、汉语…………什么都好。

这是一种信号,希望老乡们明白,技能不会白学,总有用得上的一天。

曲拥措和村里的几个妇女很快报了名,她们的技能是石刻。我们琢磨着让她们去当地小学做石刻兴趣指导,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有了兴趣班还得到了石刻传承,曲拥措们不但有了收入还获得了尊严。

最后,谨以此感谢在3月为本村困难家庭慷慨解囊的同事,大家的善意是支撑前行的不竭动力。

(四川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