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驻村故事>文章页

阿吼村扶贫故事
——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自述

http://www.scjgdj.gov.cn/  (2021-02-02 14:51:00)    

“走出大山”曾经是母亲那一代人的渴望,而今我更多的期盼是让大山人“早日过上好日子”,三年前,我带着母亲的心愿和满腔的热血来到大山深处阿吼村。阿吼村属于高寒彝族聚居山区,气候恶劣,交通落后,经济衰竭,一些群众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难以革除,依旧处在“土豆荞馍填肚子,喂猪卖鸡换盐巴”的传统生活模式。尽管心里早有些准备,当踏进阿吼村,还是被眼前的穷困震惊。

泥泞不堪的村道、低矮潮湿的土墙房、衣衫褴褛的孩子、种庄稼靠天吃饭,形容为家徒四壁的贫困人家,一点儿都不为过。这些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暗暗立下扶贫“愚公志”,发誓要带领阿吼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路。

驻村,首先融入到群众中去,同村民打成一片,建立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与贫困户领亲戚,拉家常,常常带着感情,了解人民生活疾苦,需求什么?帮什么?怎么帮?尽最大可能的帮?我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便开始走村入户,嘘寒问暖,摸底排查,了解社情民意。

阿吼村全村224户,总人口932人,其中贫困户73户319人,可以说是,几乎一山头一户人家,一条沟一户人,分散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壑里,我从沟壑爬到山顶,又从山顶下沟壑,不怕劳顿和奔波,挨家挨户走访入户,随时不在走访的路上,就是在村民家里访谈之中。慢慢地,我走遍了整个村村寨寨,了解到阿吼村的村情民意,村民们都认知了我,拉近了距离,慢慢熟悉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人。亲切地称我为王书记。

成了贫困户娃的舅舅

贫困户吉觉阿牛莫,45岁,自从丈夫离世以后,她扛起家里大梁,独自拉扯三个孩子长大,日子过得紧巴巴,家境窘困,大儿子因生活费得不到保障,面临辍学。得知此情况后,家庭经济也不算宽裕的我,毫不犹豫,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2000元,及时为他送去生活费,解了燃眉之急。一来二去,日久生情,久而久之,阿牛莫的小女儿(阿支莫),每次看到王书记,老远就喊“舅舅又来了!……来了!”在彝区,彝族亲缘关系中,以“舅舅”为大,能够被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小女孩称为“舅舅”,是莫大的信任,我们之间的熟悉程度,也就可想而知。那一声稚嫩的声音喊出的舅舅,不是大人之间相互尊敬而称呼的那种,小孩子纯真的本能反应,发自于小孩子内心真诚的呼唤,其实,小孩子早已把我当成亲舅舅了。每一次入户至她们家,我都把临时补急用的干粮(糖果之类),毫不吝啬地抓给她吃,抚摸着她的脑袋,说上几句宽心的话。每一次到来,阿牛莫的小女儿(阿支莫)不约而同地在等待似的,老远就边跑边喊,舅舅来了!舅舅来了!欢蹦乱跳一阵子,从来不顾及身上有无脏泥物,不管嫌不嫌弃她!一头投入我的怀里,让我抱一下,才善罢甘休。刚开始几次,母亲阿牛莫怕我嫌脏,不喜欢,当面责骂道“不懂规矩,没大没小……”之类言词,可后来习惯了,也不再提醒。

把老人当父母,视贫困户为亲人

全村的老百姓都很信任我。有的老人更是把自己的身后事交给我。贫困户曲木产哈莫老人,儿女都外出务工,不在身旁,多日卧病不起,我得知后,多次赶去探望,宽慰老人,说暖心话,摆龙门阵,谈治病看病有保障、免费治疗、厚养薄葬、移风易俗这些惠民政策, 告别时,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这年纪啊,死了也没啥,可是死前若看不到你,我不甘心,闭不上眼啊!孩子,你就是我最亲的人啊。”这是一位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对亲人临终前的嘱托!这是对我多大的信任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人早已把我当亲人,当亲生儿女。

年轻村民的好兄弟

驻村三年多来,我成了很多年轻村民的好兄弟。21岁的吉巴伍果是一个颇有想法的年轻小能人,一心想学开挖掘机,为了帮他实现心愿,带动其他村民学技术。我一趟又一趟地跑县城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县就业局开办一期学开挖掘机培训班,为他争取到了培训名额。吉巴伍果得知自己有培训机会,见面时,高兴地一把抱住我,大声说道“谢谢你,你是我一生的好兄弟。”参加开挖机培训,吉巴伍果本身爱好,加上刻苦学习,学得一身好技术,现在在广西一家建筑公司开挖掘机,一个月8千元,早就过上小康生活。今年火把节回来,他又有新的思路,借西部扶贫的东风,眼前大好的政策和投入力度,准备发展养羊专业,买了一只种羊,在小康的大道更上一层。

产业致富的好能手

全村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关键要带领村民搞产业发展,产业致富是出路。我不畏艰难,经过入户走访,摸底排查,调查研究,规划初步形成,打造村支柱产业,围绕支柱产业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构建村产业体系。创新实施“334”精准帮扶模式(3:“科学+绿色+可持续”扶贫理念;3:“支部共建、产业共进、文明共创”扶贫举措;4:“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扶贫机制),引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发展之路。

如何推进落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贫困群众思想固化、观念落后,要让他们跟着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我和村“两委”经过多次调查、协商,邀请专家现场考察,决定种植“川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药材,却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反对和不理解,大家认为,阿吼村祖祖辈辈靠撒燕麦、荞子,种洋芋吃饭,现在喊换上种中草药,他们非常不理解和不适宜,顾虑重重,甚至有人提出,天有不测风云,万一种植失败,中药材又吃不得,怎么办呢?

发展集约化的种植业,准备成立合作社,需要流转土地,又遭到一大批村民的强烈反对。我带着村“两委”干部一趟又一趟、挨家挨户的作思想宣传,耐心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第七次来到村民曲木阿各莫家时,这个强势的女人终于被感化,才勉强答应流转自家的土地。见她松口了,其村民也纷纷答应了流转土地。

合作社建立起来了,信心足了,眼光放远了,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致富脱贫,必先苦其心志,又有了新的想法。抓住阿吼村高寒,无污染的优势生态环境,发展本村养殖业。有意把特色养殖业作为支柱产业,四处寻找优质猪苗、鸡苗。在炎热的8月,走进种猪场亲自挑选猪苗,猪场里的猪粪和骚臭令人作呕,我并未以此而退缩,而是一只一只地挑选,直到选好满意的猪苗为止。

为阿吼村的产业致富“宏图”早日实现,组织村民开展劳动竞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产生“短平快”产业效益。在国网爱心基金的帮扶下,我将企业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帮扶工作,开始组织阿吼村阉鸡养殖劳动竞赛。最初由帮扶单位给每户贫困户发放鸡苗,待阉鸡养殖出栏后由西昌电力工程公司丽火现代农业公司进行回购销售。根据合作社成员养殖阉鸡的存活率、出栏率、重量等指标进行排名,鼓励合作社成员养殖好阉鸡,排列前10名的合作社成员再次以同等数量的鸡苗和现金奖励,促进养殖良性循坏。目前,共组织开展了五届阉鸡养殖、乌洋芋种植劳动竞赛。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种养热情和激情。

为了让村民们共同致富,阿吼村合作社同时吸纳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入股,根据不同标准分别收取入股金,让村民的利益和合作社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实行风险共担,利润分享的方式,牢牢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效益。2018年底,阿吼村合作社销售盈利60余万元。2019年元宵,阿吼村合作社实现第一次分红,非贫困户人均分到860元,贫困户人均分到了1450元,中央电视台“决胜贫困——来自一线的报道”特别节目进行了现场直播,老百姓不仅仅获得利益,还上了央视。乐得喜上眉头!

构建阿吼村的产业体系是我的夙愿。2020年1月8日,第二届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大会在西昌市拉开帷幕,许多市民纷纷赶来购买阿吼村的生态农产品。现在,阿吼村农特产品交易大会(村级农产品交易会模式)正在凉山得到推广。阿吼村“丽火助农微店销售平台”和“扶贫攻坚宣传公众号”已正式上线,完成了川贝母粉、百合干片、阉鸡、蜂蜜等农特产品品牌标识及包装上线,先后在西昌和成都开展了五次“阿吼村农特产品消费扶贫”活动,参加了一次四川省农特产品博览会,线上线下销售额近20万元,有力推广了阿吼村特色扶贫产品。

阿吼村逐渐走上发展正轨之路,走出一条“山下修新房、山上兴产业;群众搬出去,新村修起来;土地转出去,产业活起来;企业带出去,收入稳起来”的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发展新路子。

抗疫,脱贫致富离不了

“你背个孩子外面瞎逛什么?口罩也不戴,孩子这么小,抵抗力弱,传染了病毒怎么办?快回去!广播天天喊,不准出门!不能聚集!你不知道吗?快回家了……”在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期,总能在阿吼村随处看到我在疏散人群、提醒大家做好疫情防控的身影。

疫情还未结束,阿吼村的产业发展、致富脚步却不能停。百合、川贝母作为阿吼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眼下也正是百合春耕播种的关键时节,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春灌两不误,我在阿吼村村口设置了疫情防控卡点,对过往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排查、测温登记,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进村。组织成立了阿吼村疫情防控党员服务队,逐户排查外地返乡务工人员隔离情况,随时通过“阿吼之声”广播站宣传,引导群众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等疫情防控知识。

为百合种植顺利进行,提前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主动与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对接,确定百合种植的时间和种源,并通过和合作社协商,组织村民对百合种植所需农膜、肥料等物资进行采购,确保百合种植按时按质按量下种。

2月21日,阿吼村的天空格外晴朗,我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们一大早就带着856斤百合种子,来到国家电网扶贫产业园区百合种植基地,组织村民开始种植百合。

“大家都到这里来,我给大家讲一下百合种植需要注意要领,百合在种植前,需要给百合浸泡消毒,把土壤深翻、疏松,开好排水沟……”场面比较壮观,十分热闹,这是百合种植现场指导人员的吆喝和专家的讲解声。

经过大家几天的辛劳,在阿吼村产业园区的土地上成功种下1.5万斤百合、3万株天冬。为阿吼村早日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疫情虽在,终将被消灭。春天的阿吼,年前洒下的川贝母种子已破土而出,试种的高山大叶茶已吐露新芽,成片的百合孕育着希望,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我的带领下,阿吼村奔康的脚步并未因疫情而止步,而是阔步向前越来越好。

祝福

我是阿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兵,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一名普通员工,自2016年开始驻村帮扶以来,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战胜了重重困难,拔掉穷根,过上幸福生活,谱写了一个个敢为人先,感人至深、鲜活的扶贫故事。2017年年底,全村73户贫困户全部摘帽脱贫,阿吼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8979元。这看似普通的一串串数字背后,蕴含着我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扶贫经历。这些年来,在国家大好政策下,通过齐心协力和共同努力,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斗争,艰苦卓绝的奋战,阿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低矮的房子,换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孩子们穿上干净漂亮的新衣服,村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新兴的产业园,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蓬勃发展中的阿吼村,一条硬化的村道路通到了阿吼村,山上产业园欣欣向荣,与山下一排排漂亮的彝居民宅相得益彰,形成一片繁荣景象。奋进的阿吼村人并未以眼前的利益或获得幸福感而得到满足和止步,正在着手规划着阿吼村未来的文旅宏伟蓝图,脚步越迈越坚定,道路越走越宽阔。坚信未来的阿吼村在小康路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文联 沙马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