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征文>文章页

铭记光辉历程 传承红色基因

https://www.scjgdj.gov.cn/  (2021-07-02 11:20:04)    

李庆洪

“两弹城”是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四川梓潼,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承载着独特而厚重的国家历史记忆。4月6日,外专处支部按照厅统一安排部署,参加中国“两弹城”现场教学活动。此次有机会能够实地参观英雄科学家曾经工作、生活和战斗的地方,瞻仰珍贵文稿,聆听感人故事,感悟“两弹一星”精神,支部党员格外珍惜,专心致志,致敬先辈,获益良多。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应对美帝核威慑,锻造“国之重器”,万余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集结于“两弹城”,背井离乡,隐姓埋名,藏匿深山,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试验、精心制造,力争第一,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发之中。没有个人的患得患失,有的只是“天下为公”的胸襟担当尽责;没有优渥充足的物质条件保障,有的只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没有苏联的技术援助,有的只是自力更生的顽强拼搏。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抢在法国之前,成为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取得如此成就,可谓人间奇迹,世界为之震惊,国人为之骄傲,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的群体,“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集中写照,他们传承着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淡泊名利,砥砺奋进,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以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铸就了“两弹一星”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必将感召激励后人接续精神火炬,奋进建功立业新时代。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9位科学家,都在“两弹城”工作生活过,其中8位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强大的伟大梦想,隐姓埋名,奉献一生,可谓“民族脊梁”。“两弹”研发,征招了当时核物理领域的一批顶尖人才,不少人有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创新的事业呼唤凝聚了磅礴的科研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的实力。“两弹”研发设计过程生动证明了这一点。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如果没有顶尖人才的鼎力支撑,一切都会沦为空谈。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以全球视野培养和使用人才是成功关键。不同文明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自身特点的知识体系、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合理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我们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途径。从事“两弹”研发设计的大多数科学家都有海外名校学习工作经历,他们博闻强识,才华横溢,从海外学成归来,贡献智慧才干,是我国核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国之栋梁。

启迪思维,砥砺前行

穿越历史长河,追忆峥嵘岁月,感悟伟大精神,总结历史经验,砥砺我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奋进前行。

一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身为科技工作管理者和服务者,我们要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要大力推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靠人才支撑。聚焦服务“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科教兴国”战略,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思想,以世界眼光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把人才国际化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增强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是实现中国人民挺直脊梁“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坚强保障,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我们在很多领域已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进入“无人区”,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但在芯片制造、航空燃机等领域依然受制于人。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统筹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用好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在自主创新中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杀手锏”技术。

(科技厅外国专家服务处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