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征文>文章页

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前进智慧和力量

https://www.scjgdj.gov.cn/  (2021-06-21 09:12:06)    

龙伟

4月7日,非常有幸参加了省政协机关组织的赴绵阳市梓潼县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实地参观了 曾经的国家绝密之地——中国两弹城。这里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旧址,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孕育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通过这次现场参观学习加深了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认识、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从一份批示中认识到必须增强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在邓稼先旧居一间简陋的屋内靠墙的位置挂着一份批示,她的内容是“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这是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罗瑞卿《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的报告》上的批示内容。短短的15个字,背后却承载着无数艰辛和不易。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核军备竞赛轮番升级,纷纷以核武器作为他们的外交语言。“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得出的血的教训。在面对国际上美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的形势,在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此,专门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的1 5人专门委员会,成员包括7名副总理、7名部长级领导干部,研究解决了100多个重大问题。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安全考虑把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畏国际势力的各种阻断和国内困难条件,始终对国防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支持,才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力协同”是这份批示提出的明确要求。核武器研制与试验是一项规模大、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各环节,即有理论难题又有技术攻关。在工业条件落后、苏联背信停援的条件下,从决定研制原子弹到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仅用了短短 10年左右的时间,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了2年零8个月时间,从氢弹到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不到3年时间。如果没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力协同精神,没有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大力协作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也是如此,如在第一颗原子弹的攻关项目中就有26个部委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参与,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十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这些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能够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全民族团结一致和全国的大力协同,调动各种资源和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群策群力、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威力,也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秘密所在。

从一句口号中体会到必须自我锻造甘于平凡、成就事业的崇高人生境界。在两弹历程馆的入门处墙壁上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一句口号。回看中华五千年历史不乏归隐埋名之士,有功成身退而归隐的,有厌倦世俗而归隐的,有求仙问道而归隐的,等等,但真正能干出惊天动地之事又甘愿做隐姓埋名之人却并不多见、能甘愿隐姓埋名干出惊天动地之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古语云: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两弹一星”建设事业的工作者中,有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本可以住豪宅、领高薪的青年科学家们,但他们以“国为重、家为轻,事业为重、名利为轻”为人生价值追求毅然决然选择放弃优厚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而心甘情愿地长期隐姓埋名从事核武器研制。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的选择历程。在1958年邓稼先接受研制核弹历史重任的时候就对妻子许鹿希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从此,在公开场合,邓稼先的名字连同他的身影都销声匿迹,直到1986年因病临终前一个月,他那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像“邓稼先”一样消失在大众眼里,还有在苏联原子核研究所当副所长,要求主动回国,并变更名字为王干的王淦昌;有在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就职的程开甲;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当教授的郭永怀等。当然,除了这些我们现在能知道的科学家们,还有众多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们也是如此。他们把青春献给了戈壁沙漠、深山老林。

我在想,这种超越个人名利的精神境界是如何练就的呢?因为他们是为了国家能真正站立于世界、为了人民真正能当家做主,以大无畏的精神以身许国、至诚报国,甘愿长期坐冷板凳,无私奉献,自觉地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结合起来,甘当无名者奉献给“两弹一星”事业,直到取得圆满成功。这些先贤英雄可以选择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选择决永远铭记他们的事迹、发展他们的事业,就应该锤炼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工作态度。

从一台机器中感悟到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发扬艰苦奋斗的务实作风。在两弹历程馆的一个展馆里陈列着一台手摇计算器。在其旁边还有算盘、直角量尺等各种工具。让人惊叹震撼的是原子弹理论设计就是使用的这些简陋的工具。有人总结说原子弹“气”出来的、氢弹是“急”出来的、人造卫星是“逼”出来的,但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要真正打造这些国之重器都需要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理论难关、技术能关,都必须从最基础的数据推演“算”出来。很难想象在面对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走全部技术资料的局势下,在国内无可借鉴做法、无实践经验的情形下,“两弹一星”建设者们能用如此渺小、简陋、落后的计算设备推演计算出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的强大核武器背后的庞大数据。作为专门搞技术研发的“两弹一星”建设者们,不仅要克服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工作环境、清贫的生活条件,还要运用有限的科研手段,以惊人毅力和勇气创造了人类科技史上的空前壮举。我认为这是科技先贤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为立足基点而造就的,以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赢得胜利的自强自信创造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敢于挑战,不断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够应对复杂的情况,完成艰巨的任务。

原子弹、氢弹是威力无比的核武器,但“两弹一星”建设者们在研制他们的过程中却孕育出来伟大的、激励人心的、值得被永久传承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精神凝结着以往的奋斗,昭示着未来的希望。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唯有奋斗是赓续精神血脉的唯一途径。在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我们更应该传承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使之转化为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力量。

(省政协机关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