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征文>文章页

重温百年党史 增长奋进志气

https://www.scjgdj.gov.cn/  (2021-06-15 09:34:33)    

贾兴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一条小船起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炼狱般考验,始终保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武器,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历史、赢得了人民。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时刻,党中央教育我们重温百年党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走向未来,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重温百年党史,要增强坚定信仰跟党走的自觉

信仰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穿越百年党史,是革命先烈的共同基因。五四运动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中,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聚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的先进阶层、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领导力量,这不是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而是自觉理性的选择,也是持续坚定的选择,更是正确必然的选择。

自遵义会议起,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使中华民族渐次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正因为坚信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赵世炎讲“志士不辞牺牲,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也才有了抗战时期万千知识青年奔延安。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忠诚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任何时候都自觉坚定跟党走;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并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重温百年党史,要感悟牢记初心为人民的重要

在战争年代曾经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放眼世界,这种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拥有,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让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才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区干部无论级别高低都自觉把自己当作“人民的长工”,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几年,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战扶贫、抗疫情、救大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守住了民心、赢得了民心。每次看到听到一个个老百姓竖着大拇指连连称赞“共产党好”,都感慨不已,只有人民觉得“共产党好”,才会与共产党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党的初心使命不能在我们身上丢了,否则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在我们身上变了,否则就变了质。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牢牢记住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增强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好奋斗担当的精神动力问题。

重温百年党史,要提高把握大势开新局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这一论述蕴含着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揭示了我们党百年创业的智慧。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我们党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推动土地革命,并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不仅积蓄了力量,更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顺应全球化大势,作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彻底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推到新高度。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和国家正在齐心协力、乘势而上,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大有可为之时代,也是需要不断开新局谱新篇的时代。目标不会轻轻松松实现,达到胜利的彼岸难度可能比革命更大。面对时代召唤、历史大势、发展挑战,我能干什么?我会做什么?我要怎样做?这些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我们要顺势而为、敢于任事、善于成事,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谋定大局能力、干事创业能力,增强系统观念,提高斗争本领,正确抉择,大胆作为,大刀阔斧打开新局面。

重温百年党史,要强化砥砺奋斗有作为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强调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不用再像革命先烈那样时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生活条件也好了,奋斗精神却降低了,值得深刻反省。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都不允许我们“躺平”、“内卷”、“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过七年知青,为了建好沼气池,他克服交通艰难到四川考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曾从事农村沼气设施和技术的推广工作,也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的行程走过看过探究过。习近平总书记于那么小的年龄、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一心干事、艰苦奋斗。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苦可言?惟有奋斗不已,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群众中见真章,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努力争取“第一流工作”,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省政协办公厅农业农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