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因地制宜谋发展,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紧扣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供给、“121”发展战略定位,在稻渔共生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建设中探索出了“党建+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延伸党建引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模式,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接二连三”发展,为乡村产业兴旺、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能。
以党建引领,强化统筹协同,打造稻渔环境“优”。一是突出规划先行,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合面镇政府深入贯彻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按照“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当地独具特色的山水地理资源禀赋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水稻耕作文化,制定了以种植优质稻米为基、鱼虾蟹为介、现代科技为媒、乡村文旅相融共促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三年(2022-2025)规划。二是坚持党支部带领,在项目建设中采取“党支部+项目”的模式,针对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党支部划分了两个党员责任区,强化和落实党支部主体责任和支部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效应,进一步激发党组织活力,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攻关、聚力攻坚,展现担当作为,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园区稻渔综合种养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党支部+”各相关单位通过抓党建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遇到困难问题及时协调,碰到棘手工作共商对策,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为土地整理、高标农田、交通、水利、“互联网+”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有序高效推进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高质量推进规划成果落地实施,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优越空间。
以党建引领,夯实发展支撑,打造稻渔产业“强”。一方面,找准机关党建、镇村基层党建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集合点和融合点,在园区探索“机关党建+基层党建+合作社+农户”融合促发展模式,把党的建设和园区建设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使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推动稻综合渔种养带动园区发展稻渔第二产业,逐步构建“加工集中发展区+加工发展点+生产基地” 一体化发展格局;预计今年底将完成全程机械化服务、育秧育苗、初加工、烘干、综合农事服务等中心建设并有效开展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打造农耕文化场景,对农耕文化展厅进行提档升级,以精准培育符合稻渔产业需求的“新农人”为目标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申创市级4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另一方面,通过“党建+产业”融合模式,聚集各项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稻渔综合种养新主体,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与田园文旅观光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生态循环、高效节能”,向青山绿水要“金山银山”。目前,已培育壮大龙头农企1家,鼓励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其中1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农户入社比例34.1%;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58 家,其中区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占比41.3%。
以党建引领,深化利益联结,打造稻渔主体“富”。一是围绕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这一核心,持续放大“党组织+”效应,机关、镇、村三级党组织联动,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组建以党员能人为骨干、村干部、乡贤等为主体的“党员+”先锋队伍,在稻渔产业发展中带头为村民“树标杆”,搭建党员志愿服务平台,成立技术服务、政策宣讲等各类志愿服务队,通过“田间课堂”宣传农户、凝聚农户、服务农户,激发农户在稻渔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通过党员联户示范带动,发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乘数效应,不断完善“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土地自有、参与经营”“土地流转、打工赚钱”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塑造园区优质稻渔产品品牌,提高产品溢价能力,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稻渔种养殖户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目前,已扩展生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3000亩,稻田养鱼6000亩,稻田养虾500亩,大米等13类农户品已获得有机产品质量认证,平均亩产收益达5000元,农户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三是构建政府投入引导,龙头企业强力拉动,专合社搭建桥梁,家庭农场为骨干,普通农户积极参与的联结紧密、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稻渔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以稻米为基、养鱼虾蟹有道、种养游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周边农户实现长效稳定致富增收。目前,园区稻渔综合种养已覆盖7个村58个社,辐射带动1500余农户增收受益。
(泸州市纳溪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