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部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以来,凉山州盐源县自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握“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组团式”帮扶工作理念和要义,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抢抓政策机遇,“三对接”构建双向发力工作格局。主动承接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调研课题,广纳宁波、泸州英才,积极推动“组团式”帮扶落地盐源,最大限度发挥帮扶人才作用。一是抓好需求对接。聚焦“盐源所需、帮扶地所能”,深入开展调研摸底,召集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系统专题研究梳理3大类帮扶短板问题,精准提出选派需求,确保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二是抓好政策对接。建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第一召集人的联系制度,分领域成立3个工作专班,“1+3+N”机制着力构建“县委主抓、专班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工作体系,及时签订医疗教育科技“组团式”帮扶协议,出台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跟踪问效、走访慰问等10项机制。三是抓好资源对接。组织召开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座谈会、“科技特派团”见面会,与8所学校、3所医院建立帮扶关系,明确45名帮扶干部人才工作目标及任务。
推深组团结对,“三机制”搭建领域联盟帮扶平台。坚持以“帮”助“建”、以“改”带“变”,推动帮扶人才和本土人才共同受锻炼、强本领、促振兴。一是创建组织共连机制。任命教育、医疗帮扶队长为校长和常务副院长,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院长负责制,其他人才全部担任中层骨干,坚持“任实职、给实权、压实责”,着力与帮扶地构建常态化全方位合作机制,不断拓展人才队伍的理论实践能力。二是创建人才共育机制。通过师带徒、团带团与60余名本土人才建立帮带关系,选派79名各领域人才到江苏、鄞州、江阳等地挂职跟岗学习、研修锻炼培养。三是创建经验共享机制。发挥帮扶团队“红娘”作用,以现场示范、远程指导等方式开展“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道置管术”等医疗技术联合攻关10余次,“新高考”教育教学联合研究等20余次。
聚焦振兴需求,“三提升”拓展优势互补帮带成效。充分借助帮扶外力,不断建设本土内力,推动人才辐射作用发挥,聚力打造教育、医疗、农业等3张盐源名片。一是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县职业技术中学组建两个“甬凉校企合作蓝鹰班”,实施“升学+就业”一站式培养模式,盐源中学校开展交流展示课30余次,推动教研成果异地转化,示范带动盐源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二是持续提升医技水平。开展高新医疗技术项目填补县域乃至全州专业领域空白10余项,完成全州首例眼角膜移植,全县医疗综合实力有效提升,为盐源及周边区县患者提供了更便捷、更全面的医疗技术。三是持续提升产业能级。科技特派团采用“实地帮扶+线上指导”方式引进应用新品种12个,集成示范农业数字化、“苹果园+肉鹅”种养结合等技术10项,打造农业品牌2个,指导科技示范基地等6个,推动盐源苹果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冲力联动协作,“三主导”探索携手共进盐源实践。坚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断探索总结盐源经验,推动“组团式”帮扶工作走深走实。一是抓住机遇是关键。超前谋划、主动对接,不断完善机制、扩大成效,形成领导支持、部门支援、协调联动局面,助力全县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飞速发展。二是培养人才是基础。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通过帮扶人才引路帮带让更多本土人才接受“顶尖”智慧,以强有力的“辐射带动”逐步实现“造血增肌”,着力培养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三是借鉴经验是捷径。作为“组团式”帮扶发祥地,形成了“佛山班”“泸州班”“托管办学”等一批盐源雏形,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中组部人才工作局领导调研肯定,为贯彻落实好“组团式”帮扶工作奠定了先行基础,确保帮扶人才能够在盐源“沉浸式”作为。
(凉山州盐源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