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效支持。为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立足定点帮扶金阳县芦稿镇灯厂村的实际,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构建“银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农户”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机制,指导推动凉山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芦稿分理处丰富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一、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抓好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宣传。以银行金融网点为依托,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深度参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进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逐户建立经济档案,辖内农户3912户,已建档3138户。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发放宣传单、广播等各种宣传形式,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条件、办贷流程的宣传力度,推进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以村为单位建立微信群,为服务辖内群众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创新推出针对性信贷产品。结合辖内乡村经济、产业、人群等特点,选准工作切入点,根据个人贷款“小、频、快”的业务模式,农商银行芦稿分理处在推出了“合作社贷款”“蜀信e小额农贷”等贷款产品,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162笔、12714万元。
三是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以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能力,对信用环境好、种养殖发展情况好的行政村,推广“合作社+农户”方式支持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加大信贷资金对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围绕支持全镇青花椒主导产业,打造“青花椒+金融”的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从事现代农业,促进农户增收,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完善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抓实整村授信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整村授信”“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优化农村整体信用环境。不断扩大授信范围,将原来的以农户为单元的授信模式,拓展到个体工商户、工薪阶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实现了信用工程建设全覆盖。目前,已对镇内9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授信”全覆盖工作,贷款余额较2022年底增长41.38%。
二是构建金融助理两级对接工作机制。分理处主任与政府部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对接,业务人员与农业项目实施主体对接,形成专业化、多层次的沟通与服务机制,为乡镇政府、辖内农户及农业合作社等提供金融咨询、政策解读等服务,实现了沟通机制由孤岛式、零散化向整合式、集中化转变,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营销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转变,构建起了良好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三是构建风险综合防控机制。推动构建以村为单位成立风控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常职干部任成员,把好资产质量“入口关”。贷款发放后,严格按照“电话提醒+上门催收”的原则,及时提醒群众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养成“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良好习惯。贷款形成不良后,依法依规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催收化解,把好资产质量“末尾关”。
三、聚焦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重点
一是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银行网点、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密切协作,建立定期信息沟通机制,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把政策用好用实用安全。2023年,全镇968户农户获得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贷款金额1489万余元,不良率仅0.46%。
二是大力扶持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紧抓“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 这一重要命题,推动芦稿分理处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青花椒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金融保障。2023年,农商银行芦稿分理处为全镇青花椒种植农户发放贷款金额4100万余元,为全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