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以来,省发展改革委坚持“三个一线”工作法,聚焦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把为彝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助推凉山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线调查走访、掌握实情。脱贫攻坚告一段落,乡村振兴打开新局,35.32万彝区搬迁群众在新家生活得怎么样,牵动着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心。省发展改革委实地深入美姑、布拖、昭觉、金阳4个原深度贫困县10个乡镇14个村(社区),实地察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处、产业园区16个、扶贫工厂6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所、卫生院(室)13个,走访干部群众160余人。所到之处,尽览安置区域“一搬跨千年”的沧桑巨变,尽是彝区群众“共产党万岁”的真情流露。通过州县座谈、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149条,总体上来看,社会融入还有距离、持续增收还有隐患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后续扶持的着力重点。
一线分析研判、对症施策。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找准查实了,推动后续解决需要多部门、各层级共同发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省直部门、州、县、镇、村五级座谈10余场,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商对策建议,形成《挂牌督战凉山州脱贫攻坚及易地扶贫搬迁回访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相关省领导高度肯定并作出批示要求。省直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分线作战,从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强化就业帮扶、大力强化教育帮扶、进一步增强还贷保障等方面落实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等工作举措100余条,每一条都有真金白银,每一策都是真枪实弹。比如,调查走访中群众反映今年疫情灾情叠加导致增收难的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向凉山州倾斜投放以工代赈项目27个、7500万元,按照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占专项资金15%以上要求,至少可以为当地群众增收1125万元。
一线推动工作、争取实效。政策举措不落地,为群众办实事就落不到实,为彝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最终还要落脚到“解”和“办”上。推进大型安置点配套产业园建设,是走访研判后形成的一条重要举措,是省领导亲自安排、经常过问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治本之策。省发展改革委勇挑重担,坚持示范带动抓落实,会同农业农村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有关部门,组织专班赴凉山州,调研形成园区发展需省级部门协调解决事项清单及“十四五”规划建设需求,一条一条抓推进,一项一项抓落实,实地推动10个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配套产业园建设,加速为搬迁安置区群众铺上一条持续增收的“致富路”。实践证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艰辛付出收到了丰硕回报,截至目前,10个大型安置点已配套建设产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2个,带动1688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彝区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展现出光明前景,也必将加速变为现实。
(省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