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厅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履行职责使命有机结合,坚持铁心布置、铁面检查、铁腕执法,切实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首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暗查暗访+群众监督”最大力度主动发现问题。生态环境厅14位厅领导带队对21个市(州)全覆盖开展三轮暗查暗访。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每月暗查暗访、检查点位、制作警示片,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移送各类环境问题,对突出问题实施省级督办。推动各市(州)党委政府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暗查暗访工作机制,各市(州)累计暗访1549次,共发现问题2690个。建立生态环境网络负面舆情回复机制,主动收集网民网络信访投诉和建议意见,2021年上半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519件。
“逗硬监管+曝光促改”高压手段推动问题整改。通过领导包片、调度通报、抽查回访等方式传导整改压力,对问题整改不力的,实施约谈、区域限批、移送追责,目前,已约谈11个市(州),并对宜宾等市实施区域限批。坚持例行新闻发布,每月向社会固定通报暗查暗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和全省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情况,联合四川电视台,播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行时”节目,以“主动曝光”激励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参与,推动各级各部门工作主动。同时,追踪报道问题整改进度、成效,强化问题整改舆论监督。
“建强机制+保护先行”标本兼治巩固整改成效。完善地方生态环境多元投入机制,省级专家常驻指导,鼓励引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协调银行信贷投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智慧等有力保障。科学助推全面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四川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划定的14.9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推动建立516处自然保护地,全省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编制黄河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守住长江上游安全大门,与周边7个省(市、区)签订环境风险联防联控协议。
(生态环境厅机关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