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切实把学习党史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在住建领域落地落实。
一、“三问于民”,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
城镇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居住环境品质不高、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筹整合多方力量,坚持“三问于民”,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前问需于民。采取逐户上门调查、集中座谈等方式,收集改造意愿,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改造中问计于民。按照“一区一策”原则,与小区居民共同拟定改造内容,确定改造项目,促进居民形成共识,积极推动水电气、绿化、停车、无障碍、垃圾收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改造后问效于民。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竣工验收和后续管理、评价和反馈小区改造效果。2021年全省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245个、55.9万户,截至目前,已开工改造31.5万户,开工率为56.4%,达到时序进度。
二、闭环管理,护好市民群众“脚底下”安全
窨井盖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守护好市民群众“脚底下”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探索闭环管理模式,切实方便老百姓关心的事得到及时反映、有效解决。第一环问题收集,在厅官网、厅微信公众号上分别设置窨井盖问题线索反映窗口,点击“整治问题井盖”进入窗口后,群众可以填写问题反馈表单填报相关信息。第二环问题移交,及时分派给相关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含城市管理、供排水、燃气)等部门进行处理。第三环结果反馈。市(州)有关部门在问题处理好后将处理结果直接反馈给群众并报我厅。第四环跟踪办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最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自4月15日平台正式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收到群众反映窨井盖问题1124个,已整治完成1091个,整治完成率97.1 %,余下33个正在整治中。
三、立足长效,持续化解民众所忧所困所怨
做好“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对久拖不决、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楼盘”开展重点攻坚,推动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全省上下建立排查联动机制,核查矛盾成因,标定问题靶向;同时牵头发改、财政、税务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推动化解处置;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月度情况报告制度和联络工作制度。二是健全推广经验机制。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手法和新媒体平台,组织各地学习借鉴“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经验,多次总结宣传广安、达州、宜宾等市化解处置的好做法、好案例,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完善联合惩戒机制。结合“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开发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监督开发企业履行购房合同约定的主体责任,与市场监管、发展改革和金融监管等部门完善联合惩戒机制,让违规企业“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实现风险预警管控,遏制“问题楼盘”增量。截至目前,全省共化解“问题楼盘”526个,占排查总量582个的90.4%,帮助22.1万户居民,7.1万户商家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其中盘活烂尾楼盘128个,带动投资约50亿元。
四、排查整改,守牢房屋建筑安全底线
房屋安全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百姓幸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部署,认真组织摸排,狠抓重点整治,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极力推进房屋建筑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工作。一是认真摸清现状。面对全省房屋建筑点多面广、无存量基数的现状,迅速建立起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体系,通过自查和排查相结合,检查和指导相结合等方式,半年时间,基本摸清了我省房屋建筑现状,首次建立起包括房屋建筑权属、面积、结构形式、GPS定位、质量安全状况等基础数据档案。二是狠抓重点整治。锁定房屋治理任务,紧盯工作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部门联动,通过专题培训、专班督导、推进会议等,推动属地主体责任、行业指导监管责任落实,加快重点隐患整治。三是加强督促指导。坚持日调度、周通报制度,向市(州)政府通报工作进展。6月,组织教育厅、公安厅、应急厅等15个厅局,集中一个月对各地开展蹲点式督导,实地查看现场3945处,梳理发现问题1420项。对工作进展滞后地方和部门发出“提醒敦促函”“致市(州)长信”24份,压实工作责任。截至目前,全省共排查农村房屋1399.2万户,排查率99.6%,存在结构和其他安全隐患房屋35.8万户,采取应急防控措施20.0万户,消除危险整治6.0万户,整治率72.6%;共排查城镇既有房屋建筑164.2万栋、排查面积34.3亿平方米,排查率99.8%,存在结构和其他安全风险隐患房屋10.0万栋,采取应急防控措施4.4万栋,消除危险整治2.5万栋,整治率68.9%。基本完成全面排查和重点隐患整治工作阶段性目标任务。
五、简化流程,深入推进便捷生活行动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统筹推进,聚焦重点突破,着力完善机制,大力简化流程,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审核观念,推行公租房申请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逐步取消主管部门能够自行查询或通过其他相关部门查询到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收入、婚姻、社保等10余项证明材料,让群众享受到了“只要身份证即可申请”的便捷服务。二是联合重庆市住建委共同搭建“川渝安居•助梦启航”服务平台,把分散在四川21个市(州)、重庆38个县(区)和相关部门的安居保障政策分类汇总,形成了川渝地区覆盖最广、政策最全、方式最多的住房保障安居“一键便捷查”平台。目前已实现公租房川渝“互保”3.7万户。三是进一步提升住房公积金服务质量效能,印发《关于开展异地贷款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证明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全部还清证明无纸化试点的通知》,已经在宜宾市开展试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工作经验,将逐步实现“川渝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无纸化”。四是通过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进行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平均已压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有力推动了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五是二级建造师、二级建筑师等全部实行全程网办,实现了事项即时办、申请人“零跑路”就能办,截至目前,全省共计完成二级建造师、二级建筑师、二级结构工程师各项注册业务23.8万件,依申请人申请发放电子注册证书13.7万本。六是开展电大学员“教材(学习资料)到家”服务,切实解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员的工学矛盾,在学员“不跑路、不花钱”的前提下,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学习支持,满足学习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学员完成学习任务。截至到目前,已服务各类学员4492人次,学员满意度达到99.7%。
六、推广知识,全面提高社会满意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宣传推广相关知识,进一步提升社会满意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推广房屋建筑避震应急知识。编制完成《四川省震后房屋安全性应急评估工作手册》和《房屋建筑避震应急知识手册》,科普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如何在房屋建筑室内合理就近避震逃生,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如何有序开展震后房屋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工作,提升人民群众避震应急意识和地方政府震后房屋应急评估能力。二是推广农房设计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编制完成《四川省藏羌石木结构房屋建造图册》,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并下发地方;持续在“四川民居”公众号发布农房设计图集共计41套,关注量已达13万,目前正在免费为眉山市丹棱县和攀枝花市米易县开展通用农房户型图设计;正稳步推进四川省农房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将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为建筑工匠、设计人员、建房农民提供交流平台和展示平台;组织为泸州市泸县开展建筑工匠免费培训,培训人数400多人。三是帮扶指导甘孜州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活动。为甘孜州编制《甘孜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甘孜州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确定“集中连片、梯度推进”和“高品质保护、高水平利用、高质量建设”的发展要求,对第一期示范建设的丹巴中路片区进行全面技术指导。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