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巴中注重发现身边鲜活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长眠着25048位烈士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每天总能看到一位老人,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整理挽联......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他叫王建刚,今年69岁,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护人。
父亲王成现,自愿留下守护烈士墓。王建刚的父亲叫王成现,1933年加入红军。1934年7月,为缅怀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广大红军烈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一座红军烈士墓,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绘制图案和书写碑文。烈士墓建好后,王成现主动留下来为牺牲的战友守护。1952年,王建刚出生后,父亲就带着他每天忙碌在陵园里。在王建刚10岁时,他已经开始协助父亲在陵园里拔除杂草、捡拾枯叶、清扫陵园,直至父亲去世。
王建刚,传过接力棒守护好烈士陵。1994年秋,王建刚正式从父亲王成现手中接下守护“接力棒”。“当时父亲身体非常虚弱,叫我扶他走进烈士墓。我们并肩坐在石阶上,他说他老了,走不动了。这里埋葬着我们的大恩人,子孙后代都不要忘恩忘本”王建刚说,父亲临终嘱托他继续守护。“墓碑就像人的外套一样,每天都需要整理,要让地面干干净净。”王建刚坚持每天清晨就来到陵园里面清扫枯叶、拔除杂草。遇到农忙时节,他先清扫完陵园后再回家农活,为此落下妻子不少埋怨。经过耐心解释,再加上相关优待政策的出台,妻子从唠叨变成支持,从支持变成参与,闲时也帮助他清扫陵园。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儿子王君培,像照看祖坟一样照看好。随着王建刚的年纪越来越大,加之身患残疾,他将守护烈士陵园的重任交给了小儿子王君培,并叮嘱儿子要将红军精神代代地传承下去。“两年前清明节,专程带他到烈士陵园,告诫他守护烈士陵园就要像照看自家祖坟一样。”王建刚说,现在王君培一有空就协助清扫墓地、擦洗墓碑、维护秩序。看着纯朴的王家人,看着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这么多年了,烈士陵园守护得完好如初。”陈自岗烈士孙子陈超泪流满面。在王建刚一家的影响下,每逢清明节、“9·30烈士公祭日”等重要节日,居住在王坪村以及周边的群众、全县少先队员等都会来陵园祭奠革命先烈,主动清扫、擦洗墓碑。王建刚乐于给孩子们讲述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撼动人心的红色故事,教会孩子们讲好烈士们的光辉事迹。“王建刚一家三代人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红军烈士陵园,更是进行着一场红色文化的精神接力。”人们如是说。
随着王建刚事迹广为流传,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保障王建刚的晚年生活,将其纳入公益性岗位,给予生活补助,并通过新村聚集点建设改善其居住环境,购买相关社保。县委组织部、民政局等部门在“七一”、春节等重要节日进行慰问。在大巴山干部学院分校建成之后,王建刚成为学院微党课的主讲人之一,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亲眼所见的红军亲人万里寻亲的感人事迹,讲出了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而奋斗的理想热度,在巴山传承着红色血脉和基因。
(巴中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