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含区属国有企业,下同)在基层治理和助企惠民中走在前、作表率,2014年以来青白江区创新“三结三帮”机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两新”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三方结对共建,把结对联系作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抓手,全面提高机关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深化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机制,实现机关党员由“一岗”向“双岗”转变。立足机关党员“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企、奉献双岗位”,推动机关党员到村(社区)、“两新”组织报到,与党员群众结对认亲,搭建桥梁,紧密联系。一是全员“结对子”。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1+1”模式(认亲帮扶1户困难户,结对联系1户党员户、1户普通群众)、其他党员干部“1+1”模式(结对联系1户党员户、1户普通群众)在结对联系村(社区)确定结对联系对象,认亲帮扶849户,结对联系党员1798户,结对联系普通群众1638户;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分管领导主动与结对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交朋友”。二是“线上”连民心。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线上”动态联系服务群众机制,通过微信、QQ等载体,经常性与村(社区)联系帮扶对象和“两新”组织党建负责人进行沟通联系,开展线上日常听取意见建议活动,掌握需求800余个,形成村(社区)、“两新”组织联系帮扶问题台账200余项。三是“线下”解难题。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入户走访,随机到村(社区)和“两新”组织调研,针对“线上”收集的问题、难题和疑惑,召开座谈会154次,“线上线下”共收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300余个、“两新”组织生产发展难题52个,结合自身职能职责,送政策信息、送便民服务、办实事难事162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两新”组织发展中的堵点痛点。
深化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立足改变以往各基层党组织“自我封闭”的单轨运行方式,推动83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全区83个村(社区)和131个重点“两新”组织结对共建,互动互促,共同发展。一是事务联抓。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牵头,建立“三方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向村(社区)选派兼职委员,统筹建立村(社区)与“两新”组织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开展“我为村(社区)献一策”和“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等专项行动,目前已帮助制定村发展规划54项、健全村规民约34项、完善村级服务制度118项、解决企业发展难题440个,引领机关事业单位协同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二是队伍联育。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两新”组织三方党员联育共管制度,通过开展结对共过组织生活、党组织负责人互上党课、党员座谈互交流、支部工作互通报等形式,弥补机关党员干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员干部重实践轻理论劣势,有效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发挥机关党组织规范化优势,派驻83名机关党组织班子成员到结对村(社区)任兼职委员,指导村(社区)党建工作,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将“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发展对象培训纳入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党建业务培训计划,联合举办党建示范培训班7期,共同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品牌联创。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乡村振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等中心工作,共同打造党建品牌,把党建品牌放到基层去共同孵化培育,让党建品牌在服务基层中经受检验,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街一亮点,一区域一精品”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涌现出了十八湾村“我是党员我带头”、区审批和营商环境局“‘青’松办”等一系列优秀党建品牌。四是阵地联用。开放“党群服务中心·蓉城驿站”“蓉城驿站站点”和机关、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建立“两新”组织与机关单位、村(社区)“双向服务”制度,常态举办党建机会清单发布、高端人才招聘等专题活动,为村(社区)和企业创造效益300余万元,培训村(社区)后备干部、企业家500余人次,实现了政村企之间的服务优势、专业优势和创新优势相互转化。
深化部门单位组团结对帮扶机制,实现工作资源由“分散”向“聚合”转变。立足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单一发力的工作模式,将结对联系同一镇(街道)的机关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组团,坚持“组合发力”,建立互动机制、搭建共建平台,促进单一资源向多元资源整合。一是“多方联动”当好参谋助手。群智群力,对镇(街道)党(工)委推进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认真研判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招商引资、民生改善、城镇化建设等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和指导镇(街道)党(工)委理清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二是“组团联建”抓好项目建设。采取横向联合、纵向联建等方式,以发挥多方优势为出发点,按照互补、互通、互动的原则,针对区域内、行业内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党建共抓、经济共推、生态共建、文化共享、社区共治、困难共帮”等6个方面20个共建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通过“项目搭桥”“服务搭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式进行组团帮扶,聚集社会资源,撬动社会资金近千万元。三是整合力量做好群众服务。整合组团单位职能职责和优势资源,发挥好牵线搭桥功能,联合开展法律服务、助学、助残、助困、助老、“义诊义检”“入学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147次,互助互济活动136次,为村(社区)和“两新”组织提供“技术+技能”双培训服务253次,惠及群众数万人,有效促进机关单一资源向多元资源整合,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建立健全持久有效的保障机制,实现工作推动由“一时”向“常态”转变。立足改变以往部分党建工作生命力短、落实不力的弊端,建立健全持久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常态、长效开展。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结对工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将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结对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诚”结对、“实”帮扶、“真”服务的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进行表扬宣传,并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作为优先考虑对象。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机关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考核相结合。把“三结三帮”纳入机关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与所在单位年终目标考核挂钩,作为基层党建专项述职、党组织书记定期点评的重要内容,建立机关与联系帮扶村(社区)党建工作同责任制度。三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将压实领导责任和追究落实责任相结合。通过集中督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督促整改提高。对在实施“三结三帮”中出现的领导不力、措施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应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甚至问责。
(青白江区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