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一)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稳步推进。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专门作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省委十一届、十二届历次全会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系统部署。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生态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专题工作会,推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深走实。同时,创新开展川渝跨界流域联动督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考评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对工作排名靠后、环境质量改善不力的市(州),由省政府进行约谈,倒逼各地各有关部门扛牢上游责任。四川在中央组织的2019年、2020年、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制定修改环境保护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出台9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与贵州、云南同步出台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和决定,与重庆同步出台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决定。
(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断强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修订出台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并实现两轮督察全覆盖,省级领导包案督办重点难点问题。目前,两轮中央督察及“回头看”224项任务完成197项,国家移交的84个长江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65个。在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中四川被确定为第一档次。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加显著
(一)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把大气污染防治改善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深入推进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帮助服务,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活动,持续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整改问题点位752个。今年1—6月,全省细颗粒物37.4微克每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1.4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率83.1%、较2015年上升4.3个百分点。
(二)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变化。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长江、黄河干流稳定达到Ⅱ类,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成都府河水质2020年达标、属近20年来首次达标。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排名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特别是沱江流域水质改善明显,国考断面优良率由最低的6.25%提高至目前的89.2%,改善幅度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66.34%。
(三)土壤环境质量呈现基础性变化。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初步摸清全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得到有力管控,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以上、高于国家规定指标2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提升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全省监管服务和安全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一)生态空间保护不断优化。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在全国率先试点自然资源“三维登记”,完成15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项目。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21个市(州)全覆盖。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增强。出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分工方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长江重点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栖息环境。纪录片《生态秘境》在党的二十大期间央视播出,获得广泛赞誉。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省委、省政府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创建数量位居全国第3、西部第1。
(三)生态环境安全稳中向好。跨省跨流域构建“七横十一纵”的环境应急联防联控体系。精准实施环境风险防控,组织实施全省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聚焦尾矿库、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对2000余家风险企业帮扶整治。今年以来,全省共排查环境风险企业2.5万余家次,整治问题5211个。
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
(一)环评审批服务不断优化。全面推行重大规划和重点项目环评预审服务,创新探索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开发等行业领域“清单式”环评服务,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创新“打捆”审批、压茬审批等模式。今年以来,全省共完成2847个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总投资约6343亿元,环评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普遍压缩60%以上。
(二)绿色投资机制不断完善。举办首届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暨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推动落地项目投资1494亿元。将生态环保领域创新试点类项目纳入贴息范围,向环保领域发放8亿元政府一般债券,推动银行机构发行9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新增绿色贷款637亿元。5个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
(三)监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做好镇村两项改革环境保护“后半篇”文章,落实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建成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点位2.8万余个,实现地级市、县级市和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机制,推行审慎包容监管,将1342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同比上升4.91%,对正面清单企业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同比下降81.44%。
(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