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法院立案三庭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聚焦主责主业,打造“蜀法立行”党建品牌,以“立说立行、知行践行、立行立办”理念狠抓工作落实,组建党员突击队,能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践行“案必立、诉必理、呼必应、信必复、访必接、事必办”“六必”工作法,努力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成都大运会顺利举办营造团结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案必立。积极推广上线立案辅助系统,通过智能检索、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异常立案信息自动预警,有效筛除虚假诉讼、涉众诉讼、滥诉风险等行为;建立健全投诉反馈和报告机制,严查整治有案不立、变相不立案和拖延立案等现象;积极畅通调解不成转立案渠道,对发现的利用诉前调解拖延立案、无视当事人真实意愿“强行调解”等问题,实施“零容忍”;稳步有序启动民事、行政第二审案件网上立案试点工作,试点已进入实质性运行、社会面推广阶段,群众二审立案周期进一步降低。
诉必理。努力提升诉讼服务质效,通过精准指导、定点帮扶等方式,推动全省法院诉讼服务质效得分排名由全国第24名提升至第12名;全面推进“厅网线巡”一体化诉讼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诉讼服务“24小时不打烊”;实行“绿色窗口”和精准化服务,优化无障碍诉讼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能力;建立健全简案快调速裁机制,探索二审案件、民商事申请再审案件繁简分流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纠纷解决“既快又好”需求,2023年1月至6月,立案三庭快审团队受理案件4201件,已结3423件,结案率81.48%,结收比达91.35%。
呼必应。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呼我为”,升级运行四川法院12368,主动探索建设“川法”特色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立诉求工单“收、转、办、督、复、评”机制,为群众提供诉讼咨询、案件查询、联系法官、预约转办、投诉建议等服务,“能接、能转、能办、能复”成为新常态;升级运行以来,接听话务9万余通,派发工单1661件,话务接通率达100%、话务满意度99.68%,工单按期办结率97.3%,兑现12368诉服热线“您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承诺,集中接通率、满意率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信必复。全面畅通“信、访、网、电、视频”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便捷群众涉诉利益诉求表达和解决,依托全国法院涉诉信访管理系统等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全流程“一站式”信访登记、接收、办理、回复、查询、评价和监督;积极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进最多访一次,落实首办责任,强化“接诉即办”工作模式,及时规范办理群众每一件初次信访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信访工作受到中央信联办表扬;坚持“事要解决、怨要纾解、事心双解”,努力化解信访事项,超额完成第三批“治重化积”案件阶段性化解任务。
访必接。严格落实各级法院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接访信访人,真正俯下身子、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去了解真实情况、分析真实意图、掌握真实想法、解决群众的真难题;今年上半年,全省各中级法院院领导和基层法院院长接访合计983批次2153人次,实现群众信访“事心双解、案结事了”;选派25名新任中层领导干部、43名年轻干部和新录用干部脱产到信访岗位锻炼,开展来访接待、来信转处、诉讼引导、应急处置等工作,既培养了人才,又服务了群众。
事必办。大力推广应用在线服务,提供立案、交费、调解、开庭、执行等“一网通办”服务,群众办事实现全流程“掌上办”;狠抓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法院设置各类调解室807个、入驻调解组织1414个,调解员1.1万余名,真正实现为群众解忧、让正义提速;大力推广使用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2022年在线调解案件61.98万件,全国排名第8名;建成242个“石榴籽”调解室,成功调解案件1.3万余件,实现民族地区全覆盖,“石榴籽调解”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深入推进综治中心与诉讼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与党委政府共建222个诉源治理中心,以相互入驻等方式共同开展调解、分流、立案等工作,群众解纷方式更优、解纷途径更近、解纷成本更低。
下一步,立案三庭将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对标“川法特色、全省权威、全国领先”更高目标,继续大力弘扬以“三高六质”为内核的“川法精神”,以求极致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到“实中更实、优中更优”,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事,为护航成都大运会、精准服务治蜀兴川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省法院立案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