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厅科教与文化处(文资办)党支部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坚持笃行实干,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财政职能,每年统筹投入资金10亿元,推动开展九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加快推动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建立财政支持新机制,凝聚政策合力。会同6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的通知》,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线,以发掘保护、研究展示、试点示范为链条,系统、全面梳理支持政策,针对薄弱环节“强链”,针对短板领域“补链”,统筹跨部门专项资金,建立融通部门职能、优化预算配置、联动各级财政的保护利用支持新机制,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环节全面提升。
实施财政支持新方式,打造样板示范。聚焦“大遗址”,集中资金支持实施重大考古开发,以最高5000万元的标准奖补重大考古项目。着力“大项目”,实施第二轮文旅融合示范建设,每年安排3亿元,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要素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实施“大保护”,连续3年,每年安排2亿元,共支持评选20个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和50个特色试点区域,以点带面,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拿出财政政策新举措,填补盲区短板。全面启动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进一步激发古籍事业发展活力。强化革命文物保护,支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国家重点展示园建设,实施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行动,推进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每年遴选补助50处文物古迹保护项目,促进个别散落民间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
找准财政支持新点位,形成宣推品牌。强化非遗品牌打造,启动“非遗四川 百城百艺”品牌培育活动,开展优秀非遗工坊评选,支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传承传习基地。强化传播交流,开展“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网络视听传播大赛,奖补优秀作品,同时,对四川历史文化遗产纪录片、动画片和电视文化节目(宣传片)进行奖补,促进文化传播。
(财政厅科教与文化处(文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