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青年理论学习>文章页

走进中国天府农博园
感悟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
——省社会主义学院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实践见学活动纪行

https://www.scjgdj.gov.cn/  (2021-06-04 10:00:49)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省委吹响了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嘹亮号角。近日,省社会主义学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前往中国天府农博园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见学课。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唐普一、夏鞍宁,院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明,二级巡视员王伟参加活动。

活动中青年们有哪些见闻,又碰撞出了怎样的思想火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看到了什么

第一站 天府农博创新中心

建设中国天府农博园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四川农博会永久举办地,中国天府农博园旨在呈现“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一走进规划展厅,大家就被“一岛+三镇,博览+科创”的建设理念震撼了。

“天府农博园其实不是传统意义的农博园,而是承担着展示四川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创新成果的窗口,是引领成都平原城乡融合、完善农业高端服务功能,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抓手,也是彰显天府农耕文明,创新世界农博会举办形式的试验田” 农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好介绍到。

创新中心内展示的科技农业、未来农业项目让大家流连忘返,鱼菜共生、无土栽培、稻田养虾等特色农业赚足了眼球。“农博+产业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与未来,创业功能区、特色小镇、林盘聚落的新型城乡组织形态,一定能不断激发广袤农村的发展潜能”“鱼菜共生非常新颖,这样的种植方式生态又环保” 大家兴奋地说!

第二站 董林盘国际研学社区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宝墩文化”。悠久的历史文脉,孕育出当地勤劳智慧的人民。现在的宝墩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方面,联动龙马村董林盘50户村民,探索出“宝墩文化”与“乡村研学”的林盘产业发展新模式。

“董林盘内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千年宝墩文化的气息,也凝聚着村民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个村民,都是林盘的共建人。”大家禁不住连连点赞!

第三站 张河果园子社区

来到张河果园子社区,一栋栋村民统规自建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里的乡村太美了!”

集趣·农博园·共享农庄是张河果园子社区土地整理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资源,通过“三途一斯”共享农庄模式,形成了全产业链条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网红打卡地和近郊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新IP。

高低错落的格桑花,深深浅浅的紫色渲染出初夏最美的风景。

风情复式别墅、满庭芳、双子墅……一院一景一花一草一家人,大家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有的已经关注微信公众号开始了解怎么预定民宿小屋。

“对于农民来说,不仅能获得共享农庄的土地租赁收益,还能将“农特产品”作为伴手礼在网络上进行售卖,获取农产品销售收益,民宿的运营也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是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最好注脚”大家不由自主地赞叹!

第四站 台湾农民创业园

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是2006年由国台办、农业部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

来到园区内的翔生大地有机农场,大家边走边听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作物的有机培育。

翔生有机农场扎根当地10余个年头,成长为一个集有机农产品种植、农事体验科普、新农人培训、生态餐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翔生有机农场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中的台商身影,四川的纬度、气候等自然环境虽与台湾有较大差异,但翔生将台湾高优精致农业的发展理念、经验和技术与成都本土特色融合,打造出了成功的实践范本。描绘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需要也可以团结更多更广阔的力量!”大家对“两岸一家亲乡村共振兴”有着深深的憧憬和期盼!

第五站 台胞服务站林盘驿站示范点

跨进斑竹林,这里郁郁葱葱的竹林,满耳清脆的鸟鸣声,漫步林间小径,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弥漫着浓烈的台湾风情,一个个蕃薯藤Tina台湾小铺排列在街巷两侧。“有机面包恰到好处的香味儿,实在太好吃啦!”大家忍不住多带走几块。

这里有着浓厚的“同心”氛围,“台胞服务站”“同心书屋”“同心小院”,处处可见服务台胞、吸引台资台智的工作平台。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同发展、心融合”让大家对化挑战为机遇做好统战工作有了新的启迪。

我们想到了什么

一路行来,产田相融、川西林盘、农耕文化、同心力量,中国天府农博园展示出的 “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让我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感触和美好的期望。“同心小院”内简朴的座谈,气氛十分活跃。

天府农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好:“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天府农博园被赋予了以农博引领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一是完善现代城乡顶层设计,二是优化城乡功能布局,三是重塑新型城乡形态,四是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五是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努力探索特大中心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机关党办主任杨帆:“我们的父辈、祖辈很多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朴素和深沉的热爱。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改革的一项重大命题,有人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乡村一定会衰落。今天,党领导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对我们来说,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更好的了解乡村振兴。”

教研室主任颜旭:“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引进外来人才助推当地的发展,形成了新村民,新乡贤这样的新群体。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是不包括农村的,但这部分人引进之后能不能作为我们的工作对象,如何把对他们的工作做好,需要我们持续探索,这是我结合自己正在做的课题的一些思考。”

科研处学报编辑傅宁:“今天在农博园看到了台湾企业,台湾的农产品有很多优良品种,引进栽种一些高端的农产品,比如大米,我觉得很有前景。”

教务处四级调研员王振州:“一是从工作角度思考,天府农博园适合作为‘乡村振兴’的现场教学点,让学员对搞好乡村振兴有更直观的认识,学习借鉴经验做法。二是从农业的发展趋势看,一些偏远且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因为收益低会抛荒,人口会继续向城镇流动,新时代的农民也逐渐由传统手工为主的粗放式经营转化成掌握现代科技的现代农民,自然条件优越和城郊等地带的农村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前沿。三是农村人口减少后会造成一些无主土地的产生,土地流转、资本下乡也会形成一些新的土地问题。”

学员培训部干部朱元佳:“通过实地参观农博园,受益匪浅,接下来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把新津的成功经验发扬传播,把新津的发展模式传授给更多的基层学员。建议下一步就如何带领学员去新津农博园开展现场教学可以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人事处干部吴杨:“这是我第二次到农博园,感触很深,特别是感觉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当初有了一定变化,这让我想到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学员培训部副主任李成功:“天府农博园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就希望农村可以建设得更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农村政策落脚乡村振兴,天府农博园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先进典范,让人感觉乡村振兴是真的有希望了。”

教务处干部张婷:“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越来越美,特色亮点也很多,很多人都愿意来走一走看一看,这需要完善交通体系,特别是配套的公共交通。”

教研室教师谢尚芸:“今天在天府农博园,学习了新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我深感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选好前进的方向,这其中更关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才走进乡村。都说人才兴、农业兴,人才强、农业强,人才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向,能真正能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实现的希望。”

教研室教师达瓦拉措:“今天的参观见学,被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震撼,但也想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还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作为少数民族,也希望像我的家乡一样的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对口帮扶力量,引进技术,发展优势农牧产业,多管齐下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发展。”

教研室副教授董小琴:“现在农村的青年几乎都在外面,剩下的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来人才,也需要本土人才,我的思考是如何让走出去的人才回流支持本地的发展。”

科研处干部杨博:“我国现阶段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困境,但乡村振兴本就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相信通过不懈奋斗,乡村振兴必将实现!”

谈感想、聊收获、提建议、话思考,大家畅所欲言。参加活动的学院领导被青年们的朝气和活力深深感染,对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的良好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院党组十分重视青年理论学习工作,将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支持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加强学习、开展活动。勉励大家把学习到的好经验好方法进一步吸收转化,把锤炼的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作风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保持下去,进一步增强本领、推动工作。青年同志们表示,将持续加强理论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担当的作为、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努力提升能力素质,为建设硬件软件“双一流”省级社院不懈努力,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

(省社会主义学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