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20时23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发生5.6级地震,尽管当地人烟稀少,但是群众震感明显。发生此次地震的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地区,也是在此次新冠肺炎除成都外全省疫情最重、确诊病例最多的地区;而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四川省最为偏远、交通最为不便的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距离省会成都近一千公里。
现场工作队调查震害途中
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震情,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艰难险恶的环境,四川省地震局牢记使命,立即派出由江小林副局长带队、28名队员组成的现场工作队,连夜赶赴灾区。他们心怀灾区群众安危,忘却连续行车的劳顿,顶着呼啸的刺骨寒风,克服高原缺氧的种种不适,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协同当地政府全力抗震救灾,以忠贞不渝的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训词,以舍生忘死的精神履行着应急工作者的职责,以舍我其谁的豪迈展示着四川地震人的担当。
多方协调,保障应急
“我在这儿待不住,还是回工作队安心,那里需要我,其他同志不熟悉。”应急救援处副处长、地震应急保障中心副主任陈峻不顾同事的劝阻,挣扎着起床,离开了石渠县人民医院。
此次石渠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陈峻第一时间就随队出发,这已然是他作为一名“老地震现场”的习惯和自觉。
到达康定后,得知甘孜州仍然坚持疫情强化防控,沿途各地严格管控检查、交通管制,陈峻与甘孜州应急管理局同志沟通,开辟了绿色通道,组织集中补给,规划绕行道孚线路,把人员接触感染风险降到最低,然而一路上仍然离不开必要的协调,他忙前忙后,多方说明,终于保证现场队平安、顺利到达石渠县城。
可是接踵而至的问题让陈峻心急如焚,现场工作队员陆续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他立即协调石渠县委、县政府,并得到大力支持,当地送来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与吸氧设备,还派遣医护人员与现场工作队员同住,解决了现场工作队的燃眉之急。然而,终日的劳累和高强度的工作却将身体强壮的陈峻击倒了,4月4日下午,他病倒在现场,被送石渠县人民医院紧急救治。当得知他身患糖尿病仍坚持工作时,医生叮嘱他务必放下工作休息。可陈峻待病情稍缓,又毅然归队工作,因为他心里放不下的是任务。
同样承担现场协调任务的康定地震中心站副站长张利兵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赶到甘孜州应急管理局汇报震情,并连夜组织震情分析会商,继后随队赶往石渠。刚到地震现场不久,在高原地区工作20多年的张利兵也出现高原反应,尽管他一再坚持,可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是导致他意识模糊,不得不紧急吸氧救治,但他一待症状缓解,又随即投入到工作中。
不辞辛劳,星夜兼程
地震应急保障中心驾驶员王兴国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曾参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多次重大地震应急任务。此次石渠地震发生后,他本可不必再到地震现场,可深知路途艰险的他,却毅然自告奋勇参加。用他的话讲,“作为地震人,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
经过连续12小时行驶,终于将队员们安全送达石渠,王兴国心里刚刚缓了一口气,随即而至的高原反应就折磨得他无法入睡,只得强制自己闭目休憩。为了保证白天随时出队,王兴国不敢服用随队医生发放的安眠药物。每当同事关心他这位老同志身体是否扛得住时,王兴国总是和颜悦色地说:“你们跑现场更辛苦,我随时都可以在车上休息。”他不想让自己成为现场工作队的一名“累赘”,更不愿因自己而影响到现场工作的开展。
张星翔同样是一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一直自诩“全省的公路上都有我的车轮子印”。在前往石渠的路上,他像往常一样,微笑着安慰随车的队员们:“我开车你放心,保证把你们安全送到石渠,你们安心休息,到了好马上工作。”可岁月不饶人,已经年逾五旬的他虽然豪情不减,但身体已今非昔比。到达石渠县城后,张星翔立马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随车的队员们不禁纷纷上前拉起他的手,关切地说道:“张师傅,您辛苦了,赶紧好好休息一下!”他们心里知道,为了把大家安全送到,他全神贯注,没有休息片刻。可张星翔又露出他那标志性的笑脸道:“没事,一会儿就好了,我还要送你们去工作呢。”
无畏艰险,深入调查
历经长途跋涉,一到石渠地震现场,16名震害调查组队员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们兵分四路,直奔震中附近的温波镇、长须贡马乡、长沙干玛乡、长须干马乡等乡镇开展震害调查工作。
应急保障中心调查组技术骨干格桑扎西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前往海拔4600多米的最高调查点调查。出队前,他的妻子一再嘱咐他要注意安全、平安回来,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然而他于心戚然,因为妻子已经怀孕,预产期就在5月,他走后,妻子就只能独自在家,无人照顾。作为地震应急人,格桑扎西深谙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只有更好地完成任务才能无愧于妻子的期望。
尽管已是四月,但石渠依然寒风凛冽、雪花飞舞。前往震害调查点的道路暗冰密布、危险重重,格桑扎西发挥自己曾常年在高原工作、熟悉当地气候环境的优势,冲破暴雪,淌过冰河,圆满完成调查任务。高原的寒风无情地皲裂了他的嘴唇,早已露出丝丝血迹。
到达震区当晚,刘玉法、梁厚朗作为外业调查人员连夜深入震中周边乡镇摸排灾情,虽然曾多次参与地震现场工作,但此次石渠地震现场工作的艰难远超他们的想像,当地道路崎岖不平,夜间温度仍在零下,不时下起暴雪。当回到驻地时,他们冻得浑身哆嗦,满头冰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风雪夜归人”。
忘我工作的气氛感染着现场工作队每位队员,然而恶劣的气候和连续的工作却摧残着他们的身体。大部分队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剧烈头痛、呕吐不止、无法入睡、呼吸困难等种种症状折磨着他们的身心。
尽管如此,4月4日上午,得知还需到无路可行、无人居住的山区补点调查时,现场工作队震害调查组队员们还是争先恐后请命前往。确保震害调查科学、准确,是他们心里的使命。
截至4月4日晚,连续十多个小时奔波后的现场工作队震害调查组队员们,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严重的高原反应,用时30余个小时,出色地完成震中周边7个乡34个调查点的灾害损失调查与烈度评定工作。而这34个调查点,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最高点达到4600米。
此外,他们还承担着救灾指导、科普宣传、舆情导控等工作,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同志提供抗震救灾技术咨询,向当地群众发放防震减灾挂图、读本、拉页等一系列科普资料,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抗震救灾信心。
现场队员向当地群众发放科普资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就是这样一支可亲、可爱、可敬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在危难时刻负重前往、勇敢逆行,忠贞不渝地展现着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省地震局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