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全省高校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扶贫先扶智、“输血”更“造血”,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知识、科技、创新等综合优势,不断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和文化科技支撑,联动校企地资源,大力推进“支部互联共建、开展人才培养、组织教育培训、帮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顶岗实习支持、校际对口帮扶”等工作,定点扶贫成效明显,为助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校定点扶贫整体情况
截止目前,全省共126所高校全面对口帮扶88个贫困县,其中对45个深度贫困县实行“1+1+1”的形式对口帮扶(即1个深度贫困县,由1所本科高校、1所高职院校、1所民办或成人高校对口帮扶),共帮扶295个村。累计选派帮扶干部570人(包含挂职、凉山州综合帮扶队等);高校主要领导到所帮扶县、村调研及督导900余人次,班子成员到所帮扶县、村调研及督导3100余人次,结对贫困户7291户;投入帮扶总资金72000余万元(其中自筹资金37000余万元,协调资金35000余万元);共硬化村组道路240余公里;改善安全饮水2896户,改善生活用电1004户,帮助就业和劳务输出7487人次。结对党组织434个,选派党建指导组1320次,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外出参观考察439期、7309人次,培训党员和村组干部2178期、23834人次,建设村基层组织活动阵地152个、投入2310万元,指导发展党员1133人、培养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1900人,开办农民夜校9655期、培训269392人次。
二、高校定点扶贫的主要经验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建好组织配好人。成立教育厅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任组长;组建扶贫工作办公室,配备1名专职主任和2名工作人员抓教育扶贫工作。同时成立高校定点帮扶专项工作组,由厅领导任组长,负责工作推动。各高校均按照要求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校内责任(牵头)部门(扶贫办),落实具体责任人。
二是抓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铺好路。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和移民局出台《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高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强化落实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实施方案》《“三州”及边远地区高校对口帮扶方案》,明确工作原则、基本目标、主要任务、时间表与路线图,指导全省126高校充分发挥优势全面参与对口帮扶。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细化方案找准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坚持把指导高校开展定点扶贫作为教育专项扶贫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召开全省高校对口帮扶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高校与贫困县现场签署对口帮扶协议,明确帮扶内容、途径方式、时间进度和实现目标,各高校根据贫困县实际制定年度对口帮扶实施方案并报教育厅备案。
四是严格干部管理,练好内功服好务。制定《四川省高等学校驻村干部帮扶精准扶贫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管理、待遇、考核、奖惩等具体办法。制定《关于落实教育厅派驻扶贫和援助藏区彝区干部生活工作保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育系统选派到贫困县、乡、村扶贫和援助藏区彝区干部生活工作保障。印发《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 四川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切实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办法(试行)》的通知》,优先培养晋升,切实关心帮助,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明确入学特殊照顾政策。每年举办四川省高校深度扶贫专题培训班,提升高校驻村干部综合素质能力;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视频培训会的方式,举办教育系统新选派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人员专项培训。
五是完善监督机制,督促高校履好职。扎实做好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考核工作,将定点扶贫考核结果纳入省属普通本科高校预算拨款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实际成效。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参与高校进行干部驻村工作考核,结合开学检查工作,对教育扶贫工作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重点检查对口帮扶、干部派驻、工作推进等工作落实情况。建立高校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季报制度,定期掌握实际工作推进情况,督促高校对口帮扶工作抓落实。
六是强化工作宣传,汇聚强大正能量。依靠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教育导报》等媒体资源,分期分批宣传报道定点扶贫突出事迹。开通教育扶贫专题网站,设置高校扶贫专题栏目版块,分扶贫故事、媒体聚焦、图文动态等类别,每周选刊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信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西南医科大学定点帮扶昭觉县龙沟乡情况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中国民生周刊》以《四川:“校地合作”助推脱贫攻坚》为题报道四川高校定点帮扶工作,高校扶贫网站专栏刊发高校定点帮扶信息200余篇。省脱贫办、省直机关工委印发高校扶贫工作经验简报4期、教育系统干部“驻村故事”2期。
七是充分发挥优势,创新举措扶好贫。坚持把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教育、智力等优势,全面参与定点扶贫,坚持扶贫先扶智、“输血”更“造血”,不断强化人才智力支持和文化科技支撑,确保定点扶贫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各高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对口帮扶方式,成效显著。四川大学“搭建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 深入推进‘1234’基础教育强基工程”入选第四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四川农业大学“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西南石油大学“借猪还猪,借鸡还鸡”、“聚焦‘五位一体’新举措 攻克移风易俗老问题”和成都理工大学“消费扶贫多措并举 产业振兴组合发力”项目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在越西县设立“飞越励耕奖”,分五年总投入100万元资金帮助越西县奖优扶困、发展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送医到家”,连续三年实施精准复明行动计划,填补康南地区缺少眼科的空白,帮助上千人摆脱眼疾困境;四川师范大学派出八支队伍300余名学生在普格县开展以推广学前普通话、法制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助力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西南医科大学开通学校附属医院远程诊疗系统对口帮扶,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成都医学院构建产教医用“一体帮扶”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四川工商学院实施“四百科教”扶贫工程,培养科教骨干,开展“结对子”帮学;四川信息职院实施“檬芽助学”工程,支持贫困户子女学习成长;成都农科职院坚持面向“三农”办学,10万学生有80%留川工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教育+N”智力扶贫模式,发挥“智力输入”叠加效应,投入100万元为贫困县打造旅游产业,为200余家小微商铺提供上门电商服务;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理塘电大学习中心援建项目,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搭建理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平台,实施基层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历提升计划。
(教育厅机关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