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川渝两地的殷切期望。成渝中线高铁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示范性项目,对进一步缩短双城时空距离,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高效聚集,提升双城核心能级,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川渝两地高度重视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政联席会重要内容重点推进,省市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重点联系,政府主要和分管领导定期调度、研判问题。
川渝两省市铁路建设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安排部署,通过建立部门联合党支部、路地联合党支部等形式,强化统筹协调、共建攻坚、跨域协同,把党建力量向工程建设聚力、向要素保障聚焦、向协同合作聚能,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水平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项目建设,持续擦亮“铁建先锋”党建品牌,创造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管理典型经验。
主要做法
以深挖文化资源为切口,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两省市铁路建设管理部门联合创建“铁建先锋”党建品牌,弘扬“开路先锋”文化,通过将“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工地上”,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成渝中线高铁建设优势。各地政府和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以“铁建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密切协作、共同作战,大力实施“党建+”计划,通过党建创新,带动管理创新,打造形成十大基层品牌、十大特色案例、十大先锋团队、十大先进人物,创造了40项标志性成果,为党建服务保障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示范。
以强化区域协作为抓手,共筑项目合作阵地。川渝省(市)、市(区)、县(街道)三级铁路建设管理部门对口组建联合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活动,通过党务创新,推动业务融合,两省市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心”,共谋项目推动,共商建设难题。征地拆迁作为属地工作重中之重,对服务保障工程实施,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容易引发社会舆情。为有效防范化解毗邻地区群众矛盾纠纷,川渝两地铁路建设管理部门将政策协同作为联合党支部重点研究课题,在毗邻地区同类别征拆点位统一补偿模式和标准,尽可能避免补偿纠纷。同时,依托联合党支部,结合项目施工需求,共同制定征地拆迁工作计划,及时交付建设用地,确保工程建设进度。
以建立协同机制为载体,夯实路地合作根基。地方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项目代表处、工程管理部成立联合党支部,推动党建资源在工程一线集聚,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实现党员教育与生产建设、主题党日与业务提升、作用发挥与保障发展“三融合”。参建各方充分发挥联合党支部平台作用,抽调党员骨干现场驻点,组成党员工作专班,发挥集体智慧,紧盯征地拆迁、“三电”迁改、安全管理等重点问题,合力开展重点任务共同推进、困难问题联合攻关,确保隧道、桥梁等控制性工程高质量推进。
工作成效
项目主体工程加快建设。针对成都段龙泉山隧道施工进度滞后问题,由技术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通过两个月驻点攻关,将隧道工程月掘进长度从前期的40—60米增加至120—140米,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龙泉特大桥连续梁节段建设过程中,由业务骨干组成的党员先锋队在施工现场奋战13天,将新型智能造桥机现场拼装时间由20天缩短至7天,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施工现场,路地党员技术骨干面对技术难题,主动优化施工工艺,采用“盾构法+明挖法”,并同步使用“蜀安号”“成渝号”两台盾构机分段开展挖掘作业,大幅缩短了施工工期。
征地拆迁工作有力有序。成都市东部新区铁路建设管理部门党员深入群众家中,讲项目、讲政策、讲道理,让老百姓“拆”得明白、“迁”得高兴;被征拆群众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带头签约、带头搬迁、带头解决矛盾纠纷,仅四个月就完成了东部新区辖区内全部房屋拆迁和红线用地交付任务。资阳市铁路建设管理部门、基层乡镇党委和被征拆企业党支部搭建联合调度平台,相关负责同志每半月召开一次“碰头会”,协商解决企业生产和搬迁难题,将征地拆迁对企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成都、资阳、大足、铜梁等地政府组成的党员宣传队,推动铁路安全法规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营造“爱路护路人人有责”良好社会氛围,强揽分包工程、农民工欠薪、偷盗抢劫物资等违规违法行为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建设和施工单位认真落实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有关工作部署,充分吸纳地方群众就业,同时加大属地物资设备采购力度,为新时代路地关系建设贡献成渝中线高铁方案。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