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成立于1951年,先后为2800余名(其中,抗美援朝残疾军人2200余名)重症残疾军人提供终身供养服务。伤残军人自强自立,顽强拼搏,1958年5月-1959年3月先后赴全国各地巡演320余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并称他们为“人民的艺术家”,亲笔抄录伤残军人刘渝生的诗作《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相赠。
2020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该院全体同志回信,肯定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号召全党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74年来,该院全体同志坚持爱党、信党、跟党走,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获评首批“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以来首家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擦亮了“荣”字招牌。
主要做法
聚焦职责使命,抓实“三心服务”。坚持高质量用心服务。持续投入改善休养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应用先进技术创新研发智慧床旁监护系统、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创造了卧床38年植物人状态伤残军人未发生压力性溃疡、因战一级伤残坐轮椅40年老战士重新站立的两个奇迹。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不断提高残疾军人身心愉悦质量。坚持尊军崇军连心服务。在全国率先建成“退役军人健康服务之家”,开展“戎归香城退役军人优惠优待服务”,累计优待退役军人5.2万人次。开展“送健康进军营”活动,联合成都市、甘孜州等地开展军休服务,在成都开设草堂军休中医馆为军休干部提供门诊与健康服务9635人次。坚持零距离贴心服务。深入开展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动,实施“优抚医疗大走访,入户上门送健康”,深入100余个偏远县乡开展巡回医疗,免费送医送药300余万元;持续开展“退役军人光明行”活动,为患白内障的藏区12名退役军人实施免费治疗。
聚焦思想引领,打造精神高地。不断总结凝炼“忠党爱国、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荣军文化,建成全国首家且唯一以荣誉军人为主题的荣军博物馆,打造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省级廉洁文化基地。聚力打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习专区,展陈伤残军人自强自立史实、周恩来总理抄录伤残军人诗作手迹、观看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伤残军人演出队纪录片《最坚强的人》等,建成党校现场教学、大中小学校研学以及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锻炼的“红色打卡地”。组建“老战士宣讲团”,充分发挥伤残军人“活历史”“活教材”“活榜样”作用,进机关、高校、部队、企业、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篷车万里行”等活动,广泛宣传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义务宣讲1万余场,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集体称号。
聚焦为民宗旨,提升服务本领。以多元队伍凝聚服务力量:组建以党员、青年职工、医护专技人员、集中供养老战士及其后代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用行动传承“为奉献者而奉献”的优抚医院品牌文化。以科学规划凝聚发展力量:围绕“一院三区”发展蓝图,聚焦三级综合医院等级创建、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改革,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创新人才集聚与培育机制,开展新技术研发与运用,提升智慧医院建设水平,年服务患者20万余人次。以务实作风凝聚奉献力量:派出7名医疗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进驻稻城县6个乡村,结对建强村党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助学帮困”“巡回医疗”等活动。
经验启示
致力传承,久久为功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时代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涂伯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周全弟等大批身残志坚的残疾军人发挥“活历史”“活教材”“活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坚守“为奉献者奉献”誓言的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雷锋的精神内涵,汇聚成红色文化传承的磅礴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社会风尚。
致力善为,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学习雷锋,必须把握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核心。长期坚持巡回医疗,深入开展“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中民之所盼,解决民之所困、去除民之所难,得到服务对象的真心支持与拥护,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实践。
致力能为,提升服务能力夯实根本。优抚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服务国防和军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着眼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成功评选为全国首批区域型优抚医院,发挥好西部片区优抚医疗事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彰显了学雷锋树新风的责任担当。
(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