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2023年11月6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致贺信,深刻指出“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
重庆市科技局、四川省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加快打造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枢纽。
主要做法
建好组织链,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运行机制。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建统领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强化部门联动。两地科技部门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科技合作处为牵头处室,相关内设机构处室为成员的科技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强化两省市科技系统紧密合作。2024年已召开协调调度会4次,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问题9个。强化支部联建。推动两地科技系统15个机关党支部和28个科研单位党支部广泛开展党建联建共建,以“党建+”为载体组织理论联学、工作联动、难题联解,凝聚攻坚合力,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入。强化党员联学。坚持两地每年互派党员干部挂职,建立青年干部结对机制,促成项目合作、推动融合发展。发挥两地科技领域“两新”组织作用,深入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宣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意义、政策和内容,动员有关科研力量加入到示范区建设中来。
抓实创新链,整合科技资源,夯实合作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区域科技协同发展,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集聚。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布局。两地科技部门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获科技部批复,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布局,在双城经济圈恳请国家支持事项清单中共同凝练科技合作事项,形成川渝科技协同创新的总体框架和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建设重大开放创新平台。围绕做优做强创新策源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西部科学城建设,川藏铁路、精准医学、硅基混合集成等6家国家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相继落地川渝,1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1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两地已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0个。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庆推出“5+8”重大科技专项,四川部署开展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联合组织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带动广安、璧山等两地市(区)开展科技计划联合攻关,两地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
激活服务链,强化协作支撑,促进交流合作。两地坚持开放合作理念,通过深化拓展“党建+”模式,完善服务网络,拓宽交流渠道。强化多层次联动互通。推动两地科技单位联合组建川渝技术转移联盟、科研院所联盟、大学科技园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等一批协同创新机构,成立首个跨省域的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整合共用川渝地区大型仪器设备1.4万台(套),联合共享科技专家3万名,建立起政府、民间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科技交往合作。拓展国际科技交往渠道,双方定期轮流主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建立面向共建“一带一路”高能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塑造国家级科技交流品牌。对接国际技术转移基础和发展需求,推进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境融通。
经验启示
科技创新策源地更加凸显。全力贯彻落实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联合加强对上政策争取,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力争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川渝,为推动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川渝科技合作开创新天地。两地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机制、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打造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获批全国第一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对匈国事访问重点合作项目和事项清单。中—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2024年在新西兰访问时充分肯定。
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川渝。两地与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建成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8家,建立多个国境内(外)引才服务站,加速人才引进,一片科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