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区交通运输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始终牢记“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初心和使命,突出党建引领,将党建与交通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和力量,以“金通工程”为载体,推行“交通+N”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群众出行方式更加丰富,交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突出党建把关定向,提高层次站位
坚持发挥党建把关定向的作用,充分认清金通工程的基本定位和重要意义,不断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到“三个强化”,全力打造“金通工程”品牌。
认清形势,强化组织领导。局党组、直属机关党委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研究、协调推进“金通工程”试点任务情况,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保障。成立主要由党员干部组成的“金通工程”试点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按照责任分工,牵头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出台乡村客运考核办法,将党建与“金通工程”共同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工作落实落地。营造声势,强化宣传氛围。由党员领导干部带队,邀请乡镇党员干部共同参加,在8个乡镇组织“金通工程”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绵州先锋”等各类平台广泛宣传相关信息,累计发放资料16000余份、投放广告300余条,讲好“金通工程”故事,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形成态势,强化运营监管。成立党员工作队,带头承担运营监管难点任务,严厉打击农村道路运输非法违法行为,今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45人次,查处违规车辆58辆,乡村客运安全事故率降低4%。
突出党建创新发展,提亮工作效果
坚持党建创新发展的作用,对照上级明确的工作标准,坚持“三个突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效结合,全力做亮“金通工程”品牌。
突出标准,规范化落实。严格做到乡村客运“四个统一”:即统一乡村客运LOGO标志,进行社会公布;统一全区村级招呼站(牌)公示内容;统一车辆标识,全区78辆大中型客车、44辆便民小客全部按照规范喷涂乡村客运LOGO标志和车身颜色;统一从业人员标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新建具有安州特色的招呼牌189个,以片区为单位,量身打造花荄九合“杂柑产业园”、塔水“幸福七里”、桑枣蝴蝶谷民宿等个性化招呼站牌。突出服务,差异化实施。针对山区、丘区、坝区不同地形,道路、安全和市场差异,由局直属机关党委牵头,动员全局职工献计献策,广泛收集推动“金通工程”落实意见建议,研究制订差异化实施方案。对边远山区安排便民小客车常驻乡镇,从事定线和预约响应服务,开行逢场班和冷场预约服务;对平坝地区采取逢场日和冷场日定班开行、核定多建制村片区区域化经营线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要。突出效益,片区化运营。根据参营主体,实行企业分类、分片参营模式。采取招聘本土(本乡镇)驾驶员和选择本土(本乡镇)从业人员承包经营的方式,优先考虑党员驾驶员,保证经营线路熟悉、服务对象熟悉、服务地点就近便捷,提高运营效率。
突出党建为民服务,提升服务品质
坚持党建为民服务宗旨,对表“统一规范、服务一流、管理高效、人民满意”要求,扎实开展“三大举措”,全力提升“金通工程”品质。
坚决打通最后“一公里”。将解决群众出行问题作为交通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由局党员领导干部带队,成立7个“两通”督战工作组,对全区10个乡镇“两通”问题进行全覆盖督战,完成所有问题整改销号。持续完善农村道路建设,今年以来,累计投入2800余万元,新、改建通村道路19.8公里,进行村道窄路加宽项目13.6公里,农村道路灾毁恢复重建17.1公里。认真筑牢安全“保护墙”。坚持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安全。积极推行全区农村客运车辆安装GPS和视频实时监控系统,整合客运车辆卫星定位监控数据和农村公路通达数据,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片区农村客运监控网络,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情况“动态可视”和“静态可查”。今年以来,投入1500余万元对全区原122个村的217.4公里村道安装波形护栏、增设减速带等综合安保工程,修复县乡道受损波形护栏安保设施1600余米,增设安全警示标志牌59块,全区临水、急弯以及高于3.5米的临崖路段基本实现安防工程“全覆盖”。持续开通群众“幸福车”。积极推进交快结合、交旅结合、交邮结合,定制个性化“赶场车”“学生车”“医疗车”“惠农车”。打造完善大、小两个旅游环线,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竞争力。促进运输公司与快递物流企业合作,提供邮政快递和小件快递到户服务。目前,建成36个乡村物流驿站,通过便民小客车每天附搭收、发邮政快递和小件快递80余件。党报党刊、杂志可实现当日送达,农副产品、小件包裹可实现当日收发派送,快递运送时间平均缩短至半天,为群众每人次节省交通费约10元。
(绵阳市安州区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