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思践悟、即知即行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中心组学习示范引领作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一)深学细悟,用好第一议题。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重大部署作为第一议题,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第一时间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今年以来,组织中心组专题学习7次,列入厅党组会、厅务会学习议题32个。厅党组书记带头在厅系统讲党课,在雅安、眉山开展集中宣讲,通过集体学习、专题宣讲、青年学习小组研学等方式,引导大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
(二)对标对表,落细第一责任。坚持发挥党建的引领保障和动力源泉作用,印发《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履职清单》,明细厅党组、厅党组书记和其他厅领导班子成员抓党建职责。制定厅机关绩效管理办法,突出鲜明导向激励干部干事担事,将考评结果与年度考核奖发放挂钩;同时,完善科技资金“因素法”转移支付指标体系,将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作为重要指标,引导市(州)科技系统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推进科技领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前期对3324家科技领域两新组织调查摸底发现,1965家尚未建立党组织、占比达59.1%,建立党组织的也存在作用发挥不够、组织生活不规范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省委组织部支持下,成立省科技创新综合党委,聚焦政治引领、党建覆盖等六大职能,谋划推出两个覆盖动态清零、支部建在创新链上等五个品牌行动,推动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三)学用结合,抓实第一要务。切实把学习成果体现在抓工作的成效上,着力建平台、强攻关、育主体、促转化,推进科技赋能创新发展。上半年,创新平台取得重大进展,获批西部地区唯一国家实验室;科技攻关实现原创突破,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频域宣布式单光子源;高新区稳增长作用凸显,27家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0.07亿元,占全省18.9%,增速5.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创新主体培育效果明显,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9937家、同比增长11.2%;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逆势向好,登记科技成果1701项、同比增长5.3%,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成交额642.6亿元、同比增长15.1%,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总体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二、使命重大、激昂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省委已经作出重大部署,晓晖书记有明确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路径指南和方法指导。
(一)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殷殷嘱托,总揽全局、思想深邃、令人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这次来川视察时对科技创新工作又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新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在武汉考察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以来,总书记在山西、海南、香港等地调研,都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十九大以来,中央召开26次深改委会议,其中22次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总书记如此重视科技创新,我们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二)省委对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全新部署,站高谋远、指向精准、催人奋进。晓晖书记来川工作后,系统梳理全面落实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总思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总牵引”,组织开展重大问题调研,召开省委工作会议推动全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又有求真务实的战术安排,充分展现出省委坚定的政治定力、专注的发展定力、强烈的担当定力。我们感到,照这样抓下去,四川一定能行稳致远、迈步新台阶。
(三)党建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导向,凝聚合力、保障发展、重责如山。省委把党的建设工作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全局的重要位置,晓晖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充分体现了对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近期,我们落实晓晖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指示,在“7.20”疫情紧要关头,党建引领担当共筑抗疫防线,厅系统40多名党员,主动放弃周末和集中休假,参加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驰援成华区抗疫一线,参与22个小区、93个楼栋封控管理、物资转运等工作,协助完成3万余人核酸检测,展现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踔厉奋进、笃行实干
对标省委常委班子和晓晖书记对省直部门五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按照“科技创新务必抓紧抓实”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科技厅党组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系统、抓党建带业务,第一时间梳理提出“十个抓紧抓实”贯彻举措,归纳起来主要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铺排。
一是明主线、实举措,落实“两规划两方案”。着力抓好“两个规划”落地落实,即: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全力推进“两个方案”见行见效,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重要要求分工方案、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重要部署责任分工方案。
二是抓头部、夯基础,构建“两主一廊三带多点”区域创新格局。“两主”即:发挥成都、绵阳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一廊”即:构建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三带”即:构建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长江上游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带、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多点”即:大力提升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经开区等各类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区域创新支撑点。
三是建平台、优布局,建好“三室三中心”重大创新平台。“三室”即: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国家实验室挂牌筹备工作,协调推动人员、制度、经费、任务尽快到位,明年将接受科技部考核评估。推进天府兴隆湖、永兴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年内揭牌启动天府绛溪、锦城实验室。扎实推进16家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确保存量、力争增量。“三中心”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扎实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全力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年内获批。同步推进在川1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质增效。
四是打基础、立长远,抓好“双十计划”。第一个“十”即: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组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第二个“十”即:10个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川猪、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钒钛稀土、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五是育主体、增实力,实施高精尖特企业培育“三大行动”。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力争新增“瞪羚”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5万家以上。同时,我们还将在电子信息、氢能、动力电池等领域组建10个左右创新联合体,优化“隐形冠军”育成环境,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文创龙头企业。
六是促改革、优环境,推进科技领域“3+2”改革。“3”即:科技厅主动谋划实施的3项高质量改革任务,包括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机制改革、科技金融“投贷服”融合改革、外籍紧缺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改革。“2”即:中央赋予四川的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改革2项试点任务,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