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政法系统深化党建引领,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将政法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夯实治理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开创乡村普法宣传“新路径”,提高法治建设水平。依托“法行峨眉”线上普法平台,聚焦实时热点和群众关心的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以案释法和法律宣传。通过“法治体检”“园区大走访”问需群众,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送关爱·文明实践树新风”活动,送法到基层一线。重点加强对“关键少数”的普法,完善村组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组织“三官一律”为13个乡镇(街道)的200余名基层干部带去“法治大餐”,结合“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定期开展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下沉式”服务,有效提高基层依法治理能力。
增添乡村矛盾化解“新资源”,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发挥乡镇(街道)政法委员职能,统筹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综治办力量,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确保“矛盾纠纷不激化不升级”。构建多元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发挥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效用,及时收集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征地拆迁、交通安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深入摸排化解,让群众信访一扇门进出,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2023年,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全市成功化解基层矛盾纠纷6000余件。
运用乡村法律服务“新模式”,切实服务困难群众。推进乡村(社区)法律援助、法律顾问、“法律诊所”全覆盖,变“坐诊”为“出诊”,对农民工、扶贫对象、老弱病残、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畅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建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3支队伍,设置“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配备一村一法律顾问,竭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积极探索“预约服务+延迟服务”模式,持续深化“法律服务周末不打烊”惠民措施,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打造乡村安全建设“新环境”,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围绕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履行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对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常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及打防管控一体化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严厉打击农村赌博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等违法犯罪。坚持标本兼治,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基层“拍蝇”、加强基层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
(峨眉山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