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基层组织>文章页

绵阳市安州区人社局“党建+劳务”跑出就业“加速度”

https://www.scjgdj.gov.cn/  (2023-04-14 16:56:54)    

绵阳市安州区人社局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 “民生福祉”,实施 “党建+劳务”,开通劳务输出的红色“直通车”,为扩大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构建体系“三联动”,谋好劳务服务“开局”。一是搭好“红色劳务”模式。坚持以村级党组织、经济组织党员带头人为依托,大力推行“党支部+村级劳务合作社+剩余劳动力”三位一体的模式,强化政策指引、培育管理、示范带动,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村级劳务合作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截止目前,全区由村党组织带头成立劳务合作社116个,村级劳务公司10个,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00余人,形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劳务合作社双促双赢局面。二是投放扶持“政策包”。完善并落实对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措施,出台了《村级劳务专业合作社筹建运管实施办法(试行)》《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劳务经纪人发展的意见(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对劳务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给予适当资金保障,对发展社员达100及以上人数的,按就业率给予6000-10000元补贴,保障村级劳务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三是规范合作社运行。着重从合作社设立登记、运行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安全、提升发展六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用好“六把尺子”,对合作社进行全方位规范。指导全区合作社建立健全符合本身实际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到标准化、统一化和信息化,提升完善服务发展功能,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引导村级劳务合作社精准寻求用工信息、主动承接劳务工程、规范劳务服务协议签订等,不断加强其组织性、专业性和可靠性。

搭起赋能“三平台”,推动劳务服务“造血”。一是建好“劳务输出”平台,完善“供给链”。搭建“农民工流动党支部+劳务合作社”对接劳务输出平台。对外输出依托农民工流动党支部、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商会、协会等服务平台作用,坚持“订单式”“委托式”劳务输出模式,有序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对内输出结合本地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工培训需求,大力开展就业服务,积极搜集招聘信息,通过公共招聘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布用工信息,向村级劳务合作社推送就业岗位。二是联好“社员培育”平台,充实“能人库”。从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入手,根据村级劳务合作社的需求与定位,结合全区农民工技能培训年度计划,有针对性对社员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以乡镇劳务协会为依托、村级劳务合作社为载体,积极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合作,由合作社牵头,分类、分批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和岗位培训,提升社员职业技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支持,实现农民工、企业、技能培训机构之间的“三重对接”。三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信息库”。畅通信息渠道,让群众“外出有道”,推动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岗位信息大推送服务,线上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等各类信息平台发布用工信息,线下通过链接国有人力资源公司,乡镇劳务服务协会、村劳务合作社,纵向畅通用工信息,由村党组织、村委会,组织党员“面对面”“点对点”对群众进行宣传用工信息。

紧盯蝶变“三要素”,催生劳务服务“效应”。一是紧盯招贤纳士聚人力。推行“能人入社+社员培育”模式,鼓励优秀的村组干部、党员加入劳务合作社,通过“党员带帮1+N”模式,进一步吸引本村村民、乡村能人入社,为合作社提供充实的人力资源。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挖掘和培育一批劳务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头人等“乡村能人”加入村级劳务合作社。目前全区吸纳多个领域的企业家和“能人”乡贤150余名加入村级劳务合作社。二是紧盯劳务推荐稳就业。村级劳务合作社主动对接区内外各企业、服务业等用工单位,及时收集发布用工需求信息,搭建用工平台,积极开展劳务推荐。目前与区内20余家企业、农家乐、种养殖合作社等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有效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截止目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1000余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三是紧盯项目建设促发展。村级劳务合作社主动对接区内外企业、种养殖合作社和农旅、国土、水利、交通等建设项目,高效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强化项目劳务承接,改变过去农民在劳务承包中“单打独斗”“资源单一”的局面,畅通村民就业难、企业用工难“最后一公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截止目前,村级劳务合作社共承接各类建设劳务项目10余个,实现劳务收入1500余万元,纯利润100余万元。

(绵阳市安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