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委组织部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围绕中心履职尽责,结合本地实际和组织工作特点,出台创新举措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
建章立制,凝聚合力
坚持立足组织工作和本地实际,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出台专门政策规定,凝聚起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配齐工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强化两新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新建小个专、科技创新、交通运输等行业党组织;完善两新工委、行业党委与重点企业直接联系制度,建立联系点7个;探索以1个党建指导站、6个党建指导组为支撑的 “站—组—员”三级工作模式,市级选派42名、镇街选派70余名党建指导员,常态化指导和推动广汉两新党建工作,为民营企业发展做好组织保障。2022年通过德阳市级评审的四星级、五星级党组织达31个,居德阳各区市县第一。二是结合职能出台政策。牵头出台《广汉市党建引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九条措施》,明确7个部门牵头,协调20个部门参与,真抓实干为企服务,深入开展政策宣讲、送培训、送技能、送温暖、送政策等活动。制定《广汉市关心激励企业家十五条措施》,从尊重、服务、激励、提能四个方面提出工作举措,走访慰问企业家30余名,定期与企业家座谈会商,把企业的事当成党委政府自己的事,积极协调解决,充分激发“头雁”引领动力,2022年,广汉12家企业入选“德阳50强”。三是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用好“党建带群建”“党建带妇建”等载体,整合工会、团委、妇联资源共建党群驿站,以此引导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建立工会45个、团委2个、妇联125个,为“两新”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提供常态化全方位服务。四是用好管理考核“指挥棒”。将指导“两新”党建工作情况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切实提高了各级各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服务企业发展、创新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创新载体,拓展服务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建好用好广汉本地的“党建+”系列载体,为企业提供金融、保险和科技创新方面助力。一是“党建+金融”打造“助推器”。推动民营企业党组织与金融机构党组织结对共建,选派31名金融干部到镇(街道)、产业园区挂职,14名机关干部到金融机构挂职,把企业党组织“评星定级”工作成效作为获得信贷优惠的依据,撬动资金助力生产经营。近年来,“党建+金融”累计授信274亿,累计用信219亿余元;“党建+保险”为“两新”组织提供保险保障53.47亿,为基层一线捐赠保险保障13.83亿。二是“党建+保险”化身“稳定器”。以党组织结对共建为载体,推动保险公司深入一线服务企业,以党组织“评星定级”为依据,为企业提供疫情、灾情等各类保险优惠服务,累计为“两新”组织提供保险保障53.47亿,为基层一线捐赠保险保障13.83亿。《“党建+金融+保险”破解乡村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难题》入选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三是“党建+科创”提供创新服务。全面推广“天府科技云”创新平台,推动有关部门与企业开展党组织共建,以此指导科技创新工作,促成“科创中国”结对共建项目2个,成立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团队3个,四川宏华被评为党建引领科技人才双向培养示范单位,上之登、德博尔、璧虹等6家企业评为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产才融合,注入动力
坚持把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企业发展引入人才智力资源,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注入发展不竭动力。一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并行。结合招商引资工作,以产业引进带动人才入驻。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三星湖传感技术产业研究院,10名全国知名传感器产业人才入院工作,引进国科(德阳)智能传感谷、泛普科技西南总部等一批项目,打造起光电行业领域创新企业集聚、发展活力涌现的产业高地。二是围绕产业引才育才。以《广汉市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办法》为主干,紧扣油气装备和传感产业需求,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吸引142家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为入驻孵化基地的优质企业定制“人才创业险”,帮人才安心创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领衔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合作的《海洋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成功入选“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十年发展优秀成果展”。三是开放合作搭建平台。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中心工作,立足广汉企业所需、发展所需,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引入资源。与新都、青白江等深化“大港+”人才联盟,组织广汉企业参“蓉漂人才荟”大型招聘活动2场、网络招聘会7场;与新都签订《协同打造成都都市圈北部增长极的合作协议》,不断深化产业沟通交流和务实合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服务;在深圳、上海创建人才孵化基地,增强开放合作。
(广汉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