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安市广安区紧扣基层党员实际需求,以 “优化资源供给、拓展学习场景、增强内容实效” 为目标,从资源整合、载体创新、内容转化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党员教育实现从 “有资源” 到 “优资源” 的品质升级,从 “学理论” 到 “用理论” 的全面跃升,为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注入鲜活动力。
整合资源建矩阵,让教育有 “厚度”
构建 “红色基因库 + 发展实践库 + 数字资源库” 三位一体资源供给模式,夯实党员教育基础。系统梳理艾家院子、杨汉秀故居等 37 处红色地标,深挖广安籍烈士狱中遗诗、革命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联合区委党校、区档案馆等专业力量,打磨《广安红色记忆》《广安区史话》等红色教材,让红色资源成为鲜活课堂。精选 25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实践教学点,设计 “强村富民”“和美乡村” 等 5 条研学路线,精准匹配不同领域党员学习需求。上线 “小平故里红” 数字化学习平台,收录中央、省市精品课程及本地特色音视频资源 100 余部,实现 “随时可学、随地能学”。
创新载体拓场景,让学习有 “温度”
解锁多元化学习场景,提升党员教育吸引力。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打造 “短平快” 微课堂,推送政策解读短视频、学习图文等内容 600 余期,满足党员碎片化学习需求;激活 “家门口” 红色资源,设计 “重走小平求学路” 等 8 个体验式教学项目,通过实景还原、革命诗歌朗诵等形式,构建 “沉浸式互动 + 场景化体验” 模式。推动党课下沉一线,开展 “柚树下的微党课”“院坝党课”,创新 “点单 — 配单 — 评单” 一体化服务机制,累计收集党员意见建议 400 余条,靶向优化课程内容,打造 “愿意听、听得进、用得上” 的优质党课。
推动转化促实效,让理论有 “力度”
聚焦 “学用结合”,构建 “理论 + N” 内容转化体系。紧扣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重点,开发《党建微课堂》《乡村振兴政策工具箱》等 10 余部实操教材,让理论学习对接实践需求;组建由党校教师、行业骨干构成的 “理论翻译团”,深入实践教学点提炼特色产业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典型案例 40 余个,通过 “村集体经济分红解读共同富裕”“积分制管理阐释基层治理现代化” 等通俗化讲解,让抽象理论 “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真正实现党员教育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广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