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代党员教育新要求,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充分挖掘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提高新时代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质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抓建设,让培训“有阵地”。一是灵活设置教学场所,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功能整合、一校多用”原则,将镇政府打造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14个行政村、4个社区以11个“两新”组织建立分教点29个,进一步延伸教育培训触角,确保党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党校培训资源。二是打造“没有围墙的党校”,深挖辖区优势资源,围绕党性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依托乡村振兴展馆、同福村全国文明村、“万亩田”优质蔬菜种植基地、石庙村议事堂等,分类打造7个镇级实训教学基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展馆。三是实现全覆盖学习,主动适应信息化教育培训要求,在各村(社区)安装音视频互联互通系统,逐步实现镇村(社区)同步教学,进一步提升学习培训效果。
抓队伍,让教学“有师资”。一是机制有保障,明确镇党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副书记兼任常务副校长,党建办承担党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配备2名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建立以财政经费为主的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标准保障办学资金。二是师资多样化,进一步拓宽师资选用渠道,采用“邀请专业讲师+培养本土讲师”模式,形成了由区、镇两级党校优质教师队伍资源组成的专业讲师队伍,由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村(社区)书记、党员模范、本地乡贤和“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本土师资库,并“量身定制”10余个专题课程,进课堂开展“点穴式”助学,针对疑点难点问题深入解读,确保听得懂、保证用得上。
抓方式,让质量“有保障”。一是课程设置更加精细,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培训对象领域覆盖广、年龄跨度大、文化差异大,教育需求多元多样,分批分类设置培训班次,推行“共性+个性”教学模式,分类打造现场教学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共性”教学内容由镇党委统一安排,重点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章党规党纪、党史等课程;“个性”教学内容根据学员开班前“点单”情况,镇党校有针对性地安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党务知识等课程。二是教学成效实时反馈,建立课后评价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课后回访等方式听取学员意见,推动课程设置持续优化。2020年至今共开展党员培训38次,其中2023年开展党员全覆盖培训24次,培训党员共计1604人,其中流动党员149名,将184名不便外出党员作为教学关注重点,开展送学上门、送书入户等活动。
(绵阳市游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