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委工作>文章页

全面加强川渝机关党建联建
服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
——“川渝共建·机关先行”十百千主题活动2024年开展情况综述

https://www.scjgdj.gov.cn/  (2024-12-27 18:13:11)    

2024年,重庆、四川省市直机关工委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四川、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两地党政联席会议决策部署,联合开展“川渝共建·机关先行”十百千主题活动,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以高质量机关党建联建助推“双城记”向纵深发展。11月13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全国机关党建品牌发布展示活动在渝举行,“川渝共建·机关先行”入选典型品牌。

坚持谋划共商,变各自为政为同题共答。贯彻“一体化”理念,以党建为统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建机制、搭平台、促落实。两地省市机关工委围绕以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每年召开1次联席会议,牵头谋划、指导督促、盘点评估、迭代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两地各级机关单位紧扣各自职责任务,加强交流互动,凝聚发展共识,齐心协力擦亮“川渝共建·机关先行”党建品牌。省人大机关和重庆市人大机关建立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定期会商机制,开展协同立法,先后召开5次联席会议推进48个重点项目。省政协机关和重庆市政协机关签署《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4—2027年合作协议》,建好联合协商等8个方面机制,协调带动75个单位扎实推进42项年度重点工作。省委社会工作部和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社会工作合作框架协议》,聚焦社会工作重点领域实施治理共促、发展共兴行动、惠民共享等十大行动。省发展改革委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商定川渝相互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5个方面27项重点合作事项,联合印发《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扎实推进川渝100个合作事项、300个重大项目和成渝双核联动联建50个合作事项落地见效。经信厅联合重庆市经信委协调制定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及战略合作协议,明确7个方面21项具体合作事项,共同搭建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协同推进氢、电、智行“三走廊”建设。自然资源厅与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联合签订《深化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召开第十三次川渝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席会,共同协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毗邻地区改革探索等重要事项。交通运输厅联合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印发交通设施专项工作组2024年重点任务,积极推动交通规划、建设、枢纽、运营、治理“五个一体化”发展,成渝毗邻地区1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商务厅协同重庆市商务委签署《协同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合作协议》,整合成渝双城优势资源,联动川渝100家购物中心、1000余家重点企业和上万个品牌商家开展500余项双城联动促销活动,合力打造国际消费核心承载地。省残联与重庆市残联签订《川渝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协同发展协议》,举办川渝第八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积极推动川残联工作深度融合。此外,省贸促会与重庆市贸促会、开州区政府三方共同签署《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举办“遇见巴蜀·国际融合采洽会”,引导川渝企业抱团出海、联合开拓国际市场。达州市协同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联合编制完成《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三地组团式共筑生态屏障、共建基础设施、共育产业集群、共建服务体系,协同打造川渝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

坚持制度共立,变各管一摊为共治一域。树牢“一盘棋”思维,坚持抓党建带全局,以制度建设通堵点、破壁垒、除障碍,持续健全完善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同频共振的政策体系,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快车道”。两地省市机关工委印发《关于深化机关党建联建共享协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会商研判、协同培训、交流共享、典型共育等机制,着力推动机关党建向产业聚焦、向项目聚力、向发展聚能。省委政法委会同重庆市委政法委联合印发《关于提升区域一体化执法司法水平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指导意见》,签订《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九位一体”警务合作机制》等文件推进执法司法工作一体化。人社厅协同重庆市人社局签订全域合作协议134个,推动《川渝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立项。生态环境厅联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四川省、重庆市危险废物案件跨省联合执法机制》,推动执法尺度统一。省高院联合重庆市高法院签署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发布《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生司法保障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促推两地法院解决裁判尺度“同城标准”。省检察机关与重庆市检察机关坚持党建“凝心”业务“聚力”,建立联动机制,签署合作协议,完善《涉新区常见刑事案件逮捕危险性量化评估办法》,推动川渝刑事检察协作提质增效。此外,成渝金融法院与川渝两地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构建跨省域协同治理机制,制定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川渝地区金融审判规则统一。

坚持项目共建,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凝聚“一条心”合力,打破各级部门的服务边界和层级阻隔,同题共答、合力攻坚,以实战实绩彰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两地省市机关工委组织实施53个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项目”,积极助力国家战略走深走实。省政府办公厅联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推动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落地见效,39项事项“免证办”、11个“一件事”跨域办,34类电子证照互认。省委宣传部协同重庆市委宣传部以“跨省共建”模式,共同打造覆盖川渝毗邻30个区县(市)“一廊四带”。省委统战部协同重庆市委统战部选取重庆9个区、四川5个市,深入开展川渝携手同心助力川渝中线科创走廊行动。省委网信办协同重庆市委网信办推动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成功获批。科技厅联合重庆市科技局联合打造“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水利厅协同重庆市水利局迭代深化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体系,扎实推动跨界河湖水生态、水环境共治共管。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举办曲艺展演、组建文旅联盟等活动,深入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省卫生健康委联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一体化发展十项行动,推动川渝医疗机构“扫码互认”。省体育局、广安市协同重庆市体育局共同签署《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试验区合作协议》,协调广安市组团参加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联合成都市体育局举办成渝体育产业博览会。团省委联合重庆团市委共同实施青少年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行动,为两地大学生募集就业见习岗位49.7万个,开展青年创新创业等活动1500余场。省文联与重庆市文联联合26个区县文联成立“川渝长江嘉陵江流域文艺联盟”,用文艺讲述川渝“好故事”。省税务局携手重庆市税务局推进共建项目,拓展“川渝通办”范围、开展“银税互动”合作。省总工会协同重庆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川渝地区铁路、高铁、特高压电网建设等劳动竞赛100余场,掀起齐心协力共建双城经济圈热潮。此外,高竹新区推动区域壁垒消除,建成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了159种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执行标准,实现了92项高频低风险人社业务一个窗口办理,完成重大产业项目签约41个协议投资340.4亿元,形成主要为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配套的产业集群。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深化“潼南绿”“遂宁鲜”合作,共同编制并落实《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遂宁、潼南实施方案》,建成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12万亩、年产值约20亿元。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组建装备、大数据产业联盟,共建川渝“合江·江津(珞璜)”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和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綦江区、大足区、铜梁区、荣昌区、万盛经开区在《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指引下,按照“大产业、细分工”协作模式,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构建错位发展、梯度互补、高效协同、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坚持资源共享,变各有所短为取长补短。强化“一家亲”意识,深入挖掘川渝两地资源禀赋,以“党建链”赋能“业务链”,加强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两地省市机关工委征集发布100个川渝两地机关党建优秀资源,建立共享共用数据库;联合开展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130余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积极推进取消两地住房公积金使用限制,推动川渝16个中心“互认互贷”“互认互提”,满足两地人民同城化待遇需求。审计厅与重庆市审计局协调组织两地20个审计局对国家战略落地落实情况进行审计,为两地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省委党校联合重庆市委党校带动双方97家市州、区县党校开展协同联建,实现机制联通、师资联培、智库联建、学员联训。省气象局协同重庆市气象局推动毗邻地区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20份,推进数字气象产品实时共享。此外,隆昌市与重庆荣昌区以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建立功能型联合党委,在毗邻乡镇和村(社区)建立联合党支部、毗邻卡口共建联合党小组,形成三级联动工作体系,织密全域联动组织网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资阳市与重庆大足区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有力支撑点。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