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省直各部门(单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立足职能职责,扎实有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选取了4个省直部门(单位)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做法,刊载供学习参考。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好群众身边事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针对城镇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居住环境品质不高、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住建厅统筹整合多方力量,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工改造37.4万户,开工率达到66.9%。开展公租房集中治理专项行动,专项整治公租房领域“账实不符”“能进不能出”等突出问题,提高面向困难群众的公租房轮转效率,让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早日住进公租房。目前已排查出问题3823户,清退1297套,房源再分配惠及群众800余户。
抓好闭环管理,护好群众“脚底安全”。探索闭环管理模式,切实抓好窨井盖问题治理,切实方便老百姓关心的事得到及时反映、有效解决,守护好市民群众“脚底安全”。在厅官网、厅微信公众号上分别设置窨井盖问题线索反映窗口,群众反馈问题及时分派给相关市(州)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进行处理,问题处理好后将处理结果直接反馈给群众。住建厅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最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收到群众反映窨井盖问题1181个,已整治完成1258个,整治完成率98.2%。
处置“问题楼盘”,化解群众“所忧所困”。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楼盘”开展重点攻坚,做好化解处置工作。建立排查联动机制,核查矛盾成因;牵头发改、财政、税务等多部门,形成合力;建立省、市、县三级“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报告制度和联络制度。健全推广机制,总结宣传各地化解处置“问题楼盘”的好做法、好案例,组织各地学习借鉴,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完善联合惩戒机制,联合市场监管、发展改革和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开发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监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遏制“问题楼盘”增量。截至目前,全省共化解“问题楼盘”529个,占排查总量的90.9%,帮助22.3万户居民、7.2万户商家盘活烂尾楼盘128个,带动投资约50亿元。
交通运输厅实施四张“工程清单”
办好民生实事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惠民工程”。聚焦农村公路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改变农村发展面貌。持续优化农村路网结构,正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8000公里,提升路网通达性和出行便捷度。针对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缺乏直连道路的突出问题,正推进4500公里直连硬化路建设,努力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贡献交通力量。推进900公里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提升农村客运“便民工程”。着眼服务省内农村与城镇之间、川渝毗邻地区之间经济往来,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持续拓展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着力打造10个“金通工程”样板县;建设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500个,推动整合道路运输与邮政、供销、商务等物流资源,拓展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开行10条跨省城际公交线路、8条毗邻市县跨省农村客运班线,不断满足成渝两地群众便捷出行的美好愿望。
全面启动安防建设“护民工程”。紧扣陆路、水运交通出行安全,加强安防设施建设,提升出行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着眼改善沿江临河群众安全出行条件,抓紧推进20座农村渡口改桥;着眼解决偏远地区“有路缺桥”问题,新建和改建100座危(病)桥梁,提升通行安全保障能力;开展“平安渡运”行动,撤销20个停运渡口,改造2个现有一二类江河渡口,更新20艘以上渡船,持续提高渡运服务水平,保障渡口附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深入实施服务提升“利民工程”。围绕广大群众出行体验和货车司机休憩需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400个充电桩头,新改建30个公共厕所,新建6处“司机之家”,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为货车司机提供舒适便捷、经济实惠的休息场所;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1个“川渝通办”交通运输事项;加强跨部门、跨地区互信互认互用,实现道路运输领域“人、车、户”三证全面电子化;为方便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就业、择业,取消除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以外的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省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就医“烦心事”
下足网上诊疗“真功夫”
聚焦突出问题,查找“烦心”症结。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实地调研、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查找群众在就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调研发现的优质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大型医院看病群众多导致“三长一短”(看病挂号排队时间长、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基层医疗能力薄弱导致群众小病“往上跑”等突出问题,以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为抓手,完善服务管理机制,持续改善群众就医感受,逐步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互联技术,重塑服务流程。全省发放电子健康卡3758万张,实现了“看病不用卡,只需二维码”。指导省人民医院全力打造线上诊疗中心试点,实施“网上看病”“线上开药”“在线结算”“送药上门”闭环式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推动二级以上医院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查询、5G+VR远程探视等线上便民服务,建成互联网医院73家,预计年底建成80家以上。
优化医疗布局,推动资源共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互联网助力实现人通、财通、事通、信息通,推动资源共享、双向转诊。建设国家医学高峰和省级医疗高地,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落户四川,规划布局呼吸、癌症等省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互联互通的影像、心电、检验远程诊断中心,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20.01万人次,远程影像诊断622.67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330.77万人次。依托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持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远”问题。今年上半年,全省门诊患者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二。
团省委围绕需求办实事
服务青年群体
开展公益活动,关爱青少年群体。聚焦偏远地区学生的上下学难题,进一步扩大“免费车票”项目覆盖范围,帮助解决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费用及路途安全问题。连续5年举办成都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其中“相约幸福龙泉,共庆百年华诞”2021年成都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共吸引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930支队伍、3000余人参加,筹集善款110余万元,所筹善款主要用于支持“免费车票”等项目。截至目前,“免费车票”项目先后在我省16个县落地,累计42所学校近5000名学生受益。配套开展交通安全常识、特殊应急自救、防性侵防拐卖等培训演练活动,受益学生达10万余人次。
整合金融资源,服务青年创业。紧盯创业青年“融资难、融资贵”这一痛点,广泛整合金融机构资源,搭建工作平台、强化合作联动,构建青年创业金融支持体系。全国首个由财政出资、共青团运营的青年创业帮扶项目“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青创计划)启动以来,累计扶持创业项目2269个,陆续发放贷款1.91亿余元,带动就业24170人,全省招募创业导师1800余人,累计提供21.6万余小时评审、辅导志愿服务时间。针对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创业需求,联合四川省农信社共同实施“蜀青振兴贷”项目,已为688户创业青年发放贷款1.7亿余元,助力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服务创新创业,联合四川银行按照“优势互补、深度合作、服务青年”的原则,实施“蜀青创业贷”项目,支持广大青年投身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满足创业青年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支持需求。
开展特色服务,满足青年需求。针对青年婚恋交友需求,升级“青恋计划”平台,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活动,助力青年联谊交友、成长发展,收获更多友谊和成长。截至目前,联合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线上线下青年联谊交友活动100余场,指导市、县两级团组织开展交友活动400余场次,得到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好评。
(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