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高山村第一书记徐玉林,今天和大家一同分享高山村的“基层治理”之路。
高山村地处小凉山彝区,是峨眉山景区对口帮扶的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辖217户,8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92人。
坚持思想扶贫,新媒体引领彝村新风貌
亲眼目睹“衣来伸手、妄求平均、不念感恩”等一系列对脱贫攻坚的怪解、错解,让刚刚到村的我觉得不可思议,也是从那刻起,我渐渐明白“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针对村民都喜欢刷短视频,我们马上开通了公众号、抖音号,不仅定期发布帮扶工作动态,还直播政策落地、曝光人居整治等,以幽默生动的形式与全村老少网络互动,迅速占领宣传制高点。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线上线下”同步出击,积极强化“五级联防”机制,以党员干部实际行动消除群众恐惧,凝聚“战疫”力量。疫情之后,面对复工复产,我们不仅邀请专家到地直播,还找来了无人机,将高山村的大美风景和帮扶工作的成效搬上了网络,让全村干部群众铆足干劲,树牢致富奔康的必胜信心。
拓展产业脱贫,勤劳实干结出硕果
高山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畜禽养殖+果蔬种植”为主的产业体系。而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群众在哪里,干部就在那里,也因为有李子林、菜园地这些天然的办公室,我们的“一户一策”与生产实际精准切合,“农民夜校”和技术需要完美匹配。
在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依托“富农合作社”,积极孵化鱼洞老姜、毛海椒、鱼洞青李等品牌商标,并与峨眉炊烟里等企业签订加工合作协议,力争让优质资源走出大山。
推进教育扶贫,斩断代际传播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我深知教育对村里孩子的重要性,除了将人文关怀、正向激励等作为帮扶工作前沿阵地外,我们还深入挖掘了惹几花儿、刘鹏举等典型案例,用真实的故事演绎,将“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根植于全村群众心中,以文化的力量斩断贫根。
为传承好家风、培养好习惯,高山深入开展“感恩奋进”系列活动,常态化推进“亲情守护”行动,用真情和毅力融化狭隘思想,激励干部群众奋进前行,全村群众获得感、凝聚力不断提升。
每天清晨,总有一缕暖阳,越过秀美的峨眉山,铺洒在高山的土地上,而小凉山彝区扶贫干部肩上的使命和荣耀正像极了那轮划过峨眉山的朝阳。
2020年以来,高山出栏生猪超3000头,产值超1200万元,脆红李产值6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5.7万元,下半年小米椒、生姜、羊角菜正强势生长,人居收入达1.38万元。包括68户贫困户在内的259户(含自主移民)群众不仅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更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满意度认可度高达99.8%,年度脱贫成效也被峨边县评为“一等”,帮扶成果分别被乐山市委组织部专题报道3次、峨边在线和电视新闻报道10余次。
(峨眉山景区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