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驻村故事>文章页

新冠肺炎疫情对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
影响及对策建议

https://www.scjgdj.gov.cn/  (2020-06-03 14:09:12)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彝族贫困地区脱贫关乎民族地区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全面了解疫情对彝区农业产业的影响,探索地方政府应对措施,挂职于凉山州甘洛县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的四川大学甄伟丽博士,组织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专家,对凉山彝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彝区农业产业虽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也迎来发展契机。本文建议政府基于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理论,抓住机遇,推动农业改革,造福人民群众。

一、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现状与特征

凉山彝区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2019 年 4 个贫困县实现脱贫。因地理条件特殊,彝区农业大多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产业化水平低,仓储物流、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各主体未形成有效配合,农产品标准化低、销售渠道单一,农业平台生态系统尚未构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是以平台架构为核心,依托网络,通过平台企业整合农业产业链及相关资源,并通过平台生态循环,实现交叉“网络效应”的动态系统。彝区在帮扶单位和政府支持下构建的农业平台生态系统尚不完备,突然爆发的疫情对其构建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影响

疫情爆发后,彝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三大主体——平台企业、生态成员、基础设施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疫情加剧了系统构建过程存在问题,但也带来发展契机,对系统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疫情刺激农业电商发展,助推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建设。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培养了用户线上购买农产品的习惯,彝族贫困地区的生产者和企业为减少滞销带来的损失,积极利用线上平台销售农产品,加速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例如荞乡甘洛、e 帮扶等销售平台在疫情期间快速成长。农业电商的发展是农业平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实践表明,从电商业务整合农产品生产者,开拓和维护客户,再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业务延申,是建设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有效路径。

(二)多数农业生产避开疫情爆发的直接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爆发期,由于未到春耕时节,大部分农产品种植受疫情影响较小。3 月中旬后疫情趋于稳定,各种管控措施下调级别,农业生产逐渐有序恢复。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扶贫工作催生的新兴农产品种植上。例如甘洛县蔬菜反季节轮作基地的大棚建设项目未及时复工,影响投用计划;初具产业规模的赤松茸不能及时采摘,影响产品品质等。

(三)疫情加快生产者意识转变,推动扶贫工作开展和实现乡村振兴。面对疫情,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识转变。首先,生产者意识到传统农产品种植与鲜货销售收益低、风险高,而政府指导种植的农产品利润高,收入稳定,如中草药、食用菌、反季节大棚蔬菜等。其次,各类农作物通过分拣、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手段处理后,形成农产品标准化,实现价值提升,农民增收。意识和态度的转变本是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疫情的到来反而推动了此类问题的解决。

(四)疫情冲击传统销售渠道,催生销售形式新探索。传统彝区农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农贸市场和商超,疫情迫使农产品集市封闭,餐饮店停业,农产品市场萎缩,产业初具规模的生产企业销售受疫情冲击较大,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户和集体经济体的产品销售受影响较小。同时,疫情加快了渠道向电商形态的更新,农民开始寻求通过各种线上渠道,尝试通过抖音、微信商城等新媒体或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解决手中的存货,提高了学习电商销售知识的积极性,客观上推动了彝区农产品销售新业态的形成。

(五)仓储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电商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物流中断,仓储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货源供应不稳定,农产品采购与代加工滞后,彝区电商企业难以持续销售,产生销售空白期、断档期,造成线上销售渠道部分客户流失。疫情稳定后,引导客户回流会成为工作难题。数据显示,甘洛绿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疫情期间(1-3 月)各渠道销售总额同比下降 80%。

(六)疫情切断物流倒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产品标准化。首先,疫情前彝区农产品销售以鲜货为主,农产品加工在成都、西昌等地工厂完成,物流中断导致外地代加工业务停滞。其次,疫情导致大量产品滞销,鲜货需及时销售或加工,这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的进程。例如甘洛县政府帮扶种植的赤松茸对采摘和储存要求严格,疫情催生赤松茸加工厂的筹备建设,这将大大提高赤松茸产业的稳定性。

三、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可以从推动平台企业、生态成员、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加速彝族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

(一)完善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着力平台企业建设。首先,完善的农业平台生态系统,是彝族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石和抵御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冲击的必要保障,其构建成为当务之急。其次,在彝区构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的前提是加快建设具有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开拓外部市场、提高地区农业产业稳定性等功能的平台企业。平台企业可以由已具备部分平台企业功能的现存企业发展形成,如农业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等。

(二)完善农业产业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功能与作用,挖掘分析市场与农产品相关数据,在农业合作社、具有平台企业功能的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等系统要素间,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有价值的生产信息,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帮助农民科学种植,理性生产,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更大程度地帮助彝区农民实现增收。

(三)加快农产品种类结构升级,科学布局区域产业规模。产品种类丰富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首先,疫情发生后应抓住生产者意识转变,加快农产品种类结构升级。政府指导种植新型农产品,如利润更高、规模空间更大的食用菌、中草药等,增加彝区农民收入。其次,统筹区域农产品产业规模配置,实现资源整合,使农产品产生规模效应,实现品牌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四)推动农产品销售形态转变。首先,应抓住疫情发生后农业生产者意识转变和销售方式进阶迭代的契机,推广电商渠道,一定程度取代传统销售方式,降低销售成本。其次,应发挥政府平台和基层组织网络优势,加强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和基层农业合作社,与电商、加工企业等系统其他要素对接,拓展产地生产者增收渠道,丰富彝区农业销售形态。

(五)科学发展仓储物流,加快冷藏仓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从长远稳定发展角度出发,彝区应逐步科学建立符合当地实情的仓储物流体系。其次,农产品供应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短板凸显了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重要性。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体系,加强冷冻冷藏设施建设,弥补农产品供应端缺陷。

(六)推动农产品产后商品化业务发展。首先,政府指导建立产后商品化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相应产品处理章程,规范农产品产后商品化的执行要求。其次,政府引导农产品深加工,充分开发各环节产品形态,增长销售周期,促进销售端产品多元化。再者,应在彝区当地建设配备产后商品处理设备的厂房,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吸引区域外业务订单,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川大学“贫困地区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研究”课题组 甄伟丽 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