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来这里,并坚持下去,是我最大的收获。”下午六点半,一个疲惫的身影巡山归来,放下水壶洗把脸开始煮饭。他就是倮波乡干海子村驻村工作队员彭书凌,攀枝花市气象局选派到木里藏族自治县的90后扶贫干部。
稚气未脱 踏上木里扶贫路
2018年6月30日,彭书凌作为攀枝花市农业系统赴凉山州综合帮扶工作队的一员到达木里藏族自治县城;7月2日,经过三天车船辗转,彭书凌来到了倮波乡磨子沟村,踏上了他木里扶贫路上的第一站。彼时,他才毕业入职不满一年。
倮波乡距县城180公里,与凉山州冕宁县、甘孜州九龙县交界,是“高原信使”王顺友马班邮路的终点站,王顺友被惊马踢破大肠的“九十九道拐”就在磨子沟村。
自食其力 迈出人生第一步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小县城,父辈也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如此贫困落后的地方,更没有经历过如此艰苦的生活。”
刚到村,彭书凌就遇到了难题。县城长大、家庭优渥的他,借住在贫困户家由石头和黄土垒成、石板盖顶的屋子里,没有电器,三天两头停电,没有手机信号……如何自食其力,打理生活?
事非经过不知难。屋子雨天漏雨、冬天漏风,用涧水洗澡、晒水来洗头,自己种菜,吃不到肉,架三锅桩煮饭,三餐不离土豆。爬行302层楼高度的泥泞山路到乡政府送材料后,连续几天拄着棍子走路……生活磨练了彭书凌的心智,助他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心系民生 迈出扶贫一大步
驻村工作千头万绪,该从哪里着手?找准村里弱项和短板再说!白天入户走访、宣讲政策,晚上整理资料、完善档案,成了彭书凌扶贫工作日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2个月内他访遍了所有村民。磨子沟三不通(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网),5种民族混居。130户573人中有贫困户27户135人,贫困发生率达23.5%。贫困户各有各的故事,致贫因素各不相同。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作队各司其职,铺开了阵仗:修建公路,改造住房,教育资助,医疗帮扶,发困难户低保,找安全水源,完善电力设施,搭建信号基站;修建村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坝子,确保村民每笔政策资金到账。一句句暖心话,一桩桩暖心事,让老乡们从冷漠敷衍,到热情肯定。2018年12月,磨子沟贫困发生率降至2.96%,全村脱贫摘帽。
产业扶贫 引领村民致富路
缺啥补啥,不能治本,产业扶贫才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2019年初,村两委决定在村里发展花魔芋种植项目,没想到村民们不买账,“种了一辈子包谷,稳打稳收,种成魔芋,亏了咋办?”为此,村里集体试种,发放魔芋种子、专用肥料,开展种植培训4期210人次,并请来农业局技术能手深入田间指导,在村长胡成华带领下,村里种下首批100亩花魔芋。
2019年10月,花魔芋开始收获。产量高,产出快,管理粗放,政府还负责联系销售!村民心里有了底。当前,磨子沟100亩花魔芋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按每亩4000元保守估计,2020年全村可增收40万。”村长胡成华欣慰地说道。
多年外出打工的费志用,眼见家乡慢慢改变,决定回村搞养殖致富发家。村委为他安排了3600元产业扶持周转金,并为他申请到30000元小额免息贷款。新冠疫情后,费志用拿来一本养猪流水账,账本一笔笔记得清楚,2019年费志用卖猪80头,收入219240元。“回家能致富,哪个想漂泊?”发了家的费志用, 热心帮助村民搞起养殖,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
内因干预 堵死百姓返贫路
2019年8月,经过乡党委政府与村两委等商议,鉴于彭书凌工作能力较突出,遂派其增援干海子村脱贫攻坚工作。受疫情影响,村民无法外出务工,今年的收入可能受到较大影响。村里健全了防返贫预警和干预机制,对边缘户、脱贫户全程跟踪帮扶,加强就业培训,激发村民斗志和勇气,树立榜样力量,开展感恩教育,让村民沐浴着政策的春风,自发“造血”巩固脱贫成效。
村民伍长寿,会木工、善搞种养殖,经济条件村里拔尖,2007年自发搬迁到冕宁县。2018年底脱贫普查才发现,伍长寿家庭户籍仍在木里,伍长寿因工致残常年卧床,妻子患上间歇性精神病,一双儿女年幼无助,家庭生活全靠接济。这无疑给彭书凌当头棒喝,扶贫工作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为伍长寿家申请国家补助,出资修缮房屋,赠送家具、生活用品,联合学校关爱伍小英,发动邻里守望伍长寿。回访时,当伍小英满眼亮光地说,她爱这个家,爱父母、弟弟,爱老师、同学,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时,亮光也照进了彭书凌心里。
(攀枝花市气象局 胥德梅、陶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