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驻村故事>文章页

信念凝聚力量 创新改变面貌
——邛崃市羊安街道仁和社区党员干部助力新村建设

https://www.scjgdj.gov.cn/  (2020-05-14 10:14:26)    

走进邛崃市羊安街道仁和社区,随处可见绽放的鲜花以及一栋栋别致的居民楼。“我们社区环境好,有诗画田园般的风光,生活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近年来该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在持续提升,这得益于社区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作为,用实干谱写一曲曲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及新农村建设的赞歌。

求真务实 民生实事一件件

仁和社区是由原仁和、黄塔、同德3个村合并组建的涉农社区。早年,该社区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居民出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素有“天旱先干,洪水先淹”之称。

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95年,社区党委书记雍长清带领党员干部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三万元作启动资金,四处求援,架起了南河上220米的翻水桥,解决了全村人出行的交通难题。

2005年,社区两委一班人争取了土地整理项目,建起了占地124亩的仁里小区,安置农户278户,1020人。同时,为了优先解决社区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修建了“民福院”,安置鳏寡孤独及残疾村民42人。“民福院”的建成,迎来了全国300多个参观团。北大教授周其仁,两次来仁和实地视察“民福院”后,把这个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模式写进了北大教材。

2007年6月,仁和社区率先进行产权制度颁证,首创“新村发展议事会”,解决了农村许多复杂的矛盾和意想不到的问题。后来,“新村发展议事会”模式在成都全市推广,首创模式的记录本,至今还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厅。

2010年,社区两委一班人,以社区资产管理公司为平台,自己包装项目,自己实施项目,敢于吃下成都市实施土地整理的第一只螃蟹。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占地54亩的合江小区,安置农户298户,1038人。他说,仁和社区今年还要启动第三次土地整理项目,使仁和的搬迁集中度达到80%以上。

仁和社区范围内有三条河(斜江河、南河、蒲江河)地势低洼,每年夏季,常遭受洪涝灾害。通过社区党支部一班人的不断努力,2014年,国家、集体、企业在仁和社区范围内共投入建设资金1.7亿元,完成了防洪堤4公里的建设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洪灾带来的民生问题。

厕所革命、仁和走在前列。社区两委一班人,在仁和社区整村推进和完成了户厕改造,新建四个农村公共厕所,获得省级户厕改造示范村补助资金100万元。产业发展走在前列,全社区实现95%以上的土地流转,柑橘种植3000余亩、荷藕200余亩、鱼塘200余亩、蔬菜基地400余亩,家庭农场3家,合作社8家,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邛崃市仁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促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

坚持创新 文化引领开启新征程

仁和社区境内历史悠久,文化遗址众多,具有川西坝子典型的人文色彩和风土人情。

2010年,四川在全国率先把文化纳入民生保障范畴,首先将文化体育工程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

如果将仁和社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编纂成书,永久传承下去,是不是会在仁和社区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10年3月,社区两委一班人商议,决定组织社区退休教师、老干部和文化人,带头成立《仁和社区志》编纂委员会,迅速启动修志工作。大家一方面查阅搜集有关志书、档案、图书等文史资料,一方面深入村组农户,走访老农民、老干部及其他知情人,广泛采集口碑材料。

后来,在邛崃市志办和羊安镇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邛崃市首部村志——《仁和社区志》终于在2013年9月编印成书,社区群众每户发放一本。该书全面、客观、详实的记载了从1928年到2012年社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该社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新鲜经验。

事实上,《仁和社区志》仅仅是仁和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2012年,仁和社区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是指:一本书——《仁和社区志》;一首歌——《仁和之恋》;一部宣传片——《仁和社区形象宣传片》;一壁墙——《仁和社区文化墙》。

仁和社区以自有创新的文化建设方式,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引领功能,努力构筑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社区文化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邛崃市羊安街道仁和社区党支部 雍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