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驻村故事>文章页

政商学引领带动 助推中药产业发展
——省财政厅结对帮扶广元市昭化区黄龙乡水磨村工作案例

https://www.scjgdj.gov.cn/  (2020-04-22 14:49:53)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奔康、贫困户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之策。近年来,省财政厅按照省直定点扶贫工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强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针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短板问题,积极对接科研院校技术力量和知名企业生产需求,因地制宜推动结对帮扶广元市昭化区黄龙乡水磨村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基础落后,贫困群众急切盼望增收致富”

坐落于秦巴山区贫困区域的水磨村,地处东经105°、北纬32°,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幅员面积达1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8亩、林地12653亩,森林覆盖率达55.3%。两山夹一沟是该村特有的地理面貌。水磨村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总人口407户146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0户365人,贫困户数居全区之首。2014年以来,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水磨村“两委”认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精准实施易地搬迁、教育医疗等系列扶贫政策,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全村风貌焕然一新,群众素质不断提高。

“老乡,今天去山里采到什么药材啦?”“您种夏枯草一亩能卖多少钱啊?”刚被财政厅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罗洋向群众询问道。水磨村境内有大量的夏枯草、金钱草、紫苏等野生道地中药材,蕴藏量较高,经省内多名中药专家实地调研后认定,该地区适宜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从2015年至今,水磨村采取“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积极发展夏枯草、紫苏、灵芝等道地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700余亩,贫困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

随着国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中药材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水磨村在优良中药材品种引进、种植管理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储藏保管设施、农民合作社经营模式等方面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加之合作社没有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签订购销协议,药材价格出现逐年递减或滞销等问题。“今年夏枯草才1块钱1公斤,根本赚不到钱啊”,“我都不想去地里割夏枯草了,成本都不够啊”,“我辛辛苦苦晒出来的药材,达不到药厂要求不能收!”,种植户失望的向驻村书记回应道。对此,驻村书记会同村“两委”干部利用大量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入户调查,通过走访专合社负责人、种植大户以及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找到水磨村产业发展落后的症结所在:首先是水磨村中药材种植管理、采收加工技术、储藏保管技术落后,导致中药材内在质量难以达到《中国药典》(2015版)标准。例如:夏枯草在采收晾晒时正值当地夏季多雨季节,种植户自行晾晒极易导致药材发霉变质,即便由合作社收购集中存放也无法避免,从而影响药材质量、难以销售。其次,当地合作社因自身原因,无力建设高标准中药材初加工基地,无法形成优质中药材品牌,尚未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签订产销订单协议,严重缺乏带动全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再次,当地群众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短视意识明显,尚未形成中药材优质优价的氛围。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终于有了新动能新希望”

面对种植管理技术与采收加工技术不规范、储藏保管设施简陋、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缺乏、产销信息不畅通等具体问题,省财政厅党组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厅内相关处室会同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并结合前期走访调研情况进行认真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对接科技支撑:针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有待提升的问题,省财政厅主动邀请成都医学院药学院陈宇航副教授团队长期定点在水磨村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通过现场培训会,发放《中药材栽培技术规程》系列资料;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采用”“定点、定人、时间随机”的方式,系统指导贫困群众掌握中药材种子种苗鉴别、育苗移栽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鉴别与防治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储藏保管技术等,并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标准,全程检测中药材指标成分与重金属农药含量。经过两年的系统培训与技术指导,贫困户逐渐掌握了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流程,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有效”。

创新帮扶机制:针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的现状,省财政厅帮扶水磨村建立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引进有实力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参与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先后建成标准化中药材加工厂房,包括分选车间、清洗车间、切片车间、烘干车间、包装车间、成品库车间等;高标准阳光晾晒大棚、配套智能烘干、分选、清洗、切片、包装、储藏等先进设备,满足水磨村及周边地区各类中药材初加工需求,实现年加工中药材及饮片2000吨,有力保证中药材产品质量。该龙头企业还通过“保底+二次分红”的方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加入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促进当地村集体经济持续良好发展。

建立产销机制:针对中药产销信息不通畅问题,省财政厅主动对接四川千方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优质中药饮片企业,先后与水磨村一亩田中药材专合社签订《优质中药材购销联盟协议》,有效解决全村夏枯草、紫苏等中药材销售问题,帮扶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近10万元。同时,省财政厅通过多方沟通协调,促成黄龙乡人民政府与四川千方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签订《中药材基地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对当地中药材生产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水磨村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生产技术提档升级,为水磨村产业发展探索并寻找到脱贫致富的长效路径,助力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持续发展,需要继续创新发展理念和完善制度机制”

水磨村中药材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也获得一定收益,但中药材产业发展涉及到中药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贫困户等不同主体,在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农业抗风险能力、中药材质量可追溯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健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在持续加大产业投放资金的同时,尚需进一步优化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适时扩大农业保险参保范围,尤其是中药材农业生产领域,有效降低中药材产业发展风险;进一步完善中药材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政策;建立并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与产品质量标准,统一规范相关农资采购使用方式;统一销售服务方式,创建优质中药材产品产供销一体式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认证和有机中药材产品认证,提升当地道地中药材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实行“先试后推”的发展模式。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结合当地野生中药资源现状,筛选市场前景较好的道地中药材,并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种植管理技术、农业风险投入等多种因素,采取“先试后推“的发展模式,引进中药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先期试验性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逐步解决关键技术难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重点打造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让当地群众真切感受中药材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显著成效,引导群众积极融入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确保中药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合。鉴于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实施的《中国药典》(2020版)关于中药材质量的标准规定,并要求中药生产企业建立贯通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因此,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需重视中药全产业链质量信息建设与管理,从种植环境数据收集,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原鉴定,种植管理技术、农资产品信息和使用归档、适宜采收期确定,初加工技术、包装储藏、运输流通等各生产环节建立信息化可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使用全流程的质量监控。

(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