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文章页

广安市前锋区:“三着力”淬炼过硬驻村工作力量

https://www.scjgdj.gov.cn/  (2022-12-16 14:45:45)    

为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安市前锋区下足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管育、保障、实效等三项功夫,创新务实举措,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优势,全力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的实效。

在“管育”上着力,增强队伍执行力,坚守担当作为最前沿。一是实行联动管理。细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扶工作指引,形成“十二个参与”任务清单,建立“三方联动”管理机制,镇(街道)按照“日签到、月汇总、年考核”方式强化日常管理,逐村地毯式查验工作开展实效。采取实地抽查、综合平台线上点名等“线上+线下”方式,对驻村工作队到位情况不定期督查,严格按照到岗情况报销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二是细化考核指标。实施“区+镇(街道)+村”三级考核,梳理工作实绩、述职测评、日常管理3大项25小项考核清单,每年进行民主测评,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运行、党员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实效等挂钩,实行同工同责同考核。三是增强履职能力。坚持重点示范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选派5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参加市级以上重点示范培训。开展“双线”提能活动,举办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培训班2期,搭建驻村微信、QQ等网络沟通平台3个,开办线上驻村工作专栏1个,推送涉及乡村振兴驻村工作微信公众号5个,切实增强驻村干部履职能力。

在“保障”上着力,增强队伍迸发力,激活干事兴业大动能。一是实施定期调度。按照“月报送、季清查、半年通报”的原则,镇(街道)、派员单位按月报送驻村干部的福利待遇落实情况,每季度组建调研督导组对部分镇(街道)、派员单位落实工作日生活补助、乡镇补贴、交通费等情况进行调度,每半年对落实体检政策和工作经费等进行全覆盖摸排,确保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到位,今年以来对5个执行不及时的单位在每季度党建工作例会上进行口头通报,印发书面通报3期。二是落实关爱激励。严格落实中、省、市、区关于驻村干部各项激励措施,注重驻村工作实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2名第一书记和1名队员通过“五方面人员”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受中央、省委、省政府表彰的32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均已得到提拔、重用或职级晋升。三是选树先进典型。在“前沿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辟“驻村札记”专栏,分享驻村工作经验感悟,及时宣传先进事迹,展示驻村干部风采,驻村第一书记为留守老人做“年夜饭”活动在四川卫视等媒体报道,全年在各级媒体报道全区驻村工作信息共90余条,增强了驻村干部事业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聚力量、添动能。

在“实效”上着力,发挥队伍创造力,擎动村强民富大功率。一是创新机制强引领。坚持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总结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群众”等发展模式。指导各帮扶村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推动农村集体“三资”全面纳入平台监管,探索闲置资产开发、摞荒地整治等8大增收路径,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二是找准模式硬链接。按照一村一品计划,各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62个脱贫村和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均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青花椒、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实行“1+N”种模式硬链接,每个村依托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等至少一种主导发展模式。32个村主导农业产业型模式(如:大良村、会龙村)、24个村主导资源开发型模式(如:四方山村、黄锋村)、12个村主导生产服务型模式(如:水口村、许家村),不断拓宽发展渠道,实现集体经济全方位多渠道创收增收。三是做好培训算好账。各驻村帮扶干部根据集体经济收入统计指引,一对一、点对点对村集体经济财务记账、各类别收入统计口径、账目规范管理等业务一一指导,确保算清、算好、算尽。主动对接、联系各帮扶单位按照帮扶清单,指导做好产业发展、收入算账、购买农产品等常态化帮扶工作,扩展蔬菜、大米、肉禽蛋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增收。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基本消除了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万以下或总收入10万以下的“薄弱村”。

(广安市前锋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