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从民族情感、文化交融、区域协同、共谋事业等内容出发,结好“情感、文化、地域、事业”四个亲,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结好“情感亲”,温暖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力”
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培育民族情感,积极倡导“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实行干部结对帮扶群众,派遣300名干部驻村帮扶,鼓励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增进了民族感情,温暖了民族内心,形成了强大合力,共同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等民族地区示范区域和多个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
结好“文化亲”,融合夯实乡村振兴“强保障”
马边彝族自治县以“文化”为纽带,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小凉山彝族“火把节”、“彝歌会”、苗族传统“花山节”等活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2023年马边全年接待游客330万人次,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15年免费教育、开办“乌蒙强基班”、“桐华培优班”、“杉华补剂班”和与先进地区联网教学等方式,大力提升文化教育普及率。积极推广民族语言教学,保护和开发“阿依美格”“彝绣”等文化遗产,培养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率先在全国民族自治县(旗)颁行移风易俗单行条例——《马边彝族自治县移风易俗条例》,促进乡风更加文明,凝聚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结好“地域亲”,区域联动乡村振兴“软衔接”
马边彝族自治县紧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契机,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交流、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务工增收等重点,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建立协作关系,与峨眉山、井研等地形成省内对口帮扶关系,深化东西部地区交流合作和省内对口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干部互派交流学习。截至目前,东西协作和对口援助累计在马边投入资金35800余万元,实施项目150余个,累计协调组织浙江、江苏、重庆及四川等地优质企业到县招聘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余人。
结好“事业亲”,携手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马边彝族自治县深受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各民族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无讼”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围绕产业和就业两条主线,以“三产并举、三产融合、三产共兴”为主攻方向,培育做强茶叶、青梅、竹笋等三大主导产业,建成茶园23万亩,产值约120000万元,带动就业约3.6万人;发展青梅6万亩,产值约2200万元,带动就业约0.8万人;发展食用笋竹面积100万亩,产值约25300万元,带动笋农约1.8万人。仅2023年,全县劳动力资源数约为15万人,就业人员约1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约6.89万人,劳务经济收入约132300万元。促进了群众持续增收,提升了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