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原县在人才“引、育、用”文章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引进人才为“干细胞”,激活培养本土人才造血能力,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筑巢聚凤引人才,注入乡村振兴活力。坚持需求导向,按照“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印发《红原县人才工作调研摸底方案》,构建“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党组+县经信局党组+县民政局党组+乡镇党委”五级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定位,压实管理责任,掌握全县“党政+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社会工作+农村实用”五类人才队伍现状,聚焦畜牧、养殖、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以及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有针对性的引进高原紧缺型人才,确保靶向发力,补齐人才发展短板。开展“阿坝英才计划”“硕博进阿坝”等活动,落实相应职位、晋升培养、多重福利、安家补助等优惠政策,今年来,引进教师、卫生、林草等紧缺人才72名,硕士研究生3名。做好“组团式”帮扶工作,围绕红原县医疗、教育、畜牧等紧缺性岗位,引进浙江省温州市、四川省绵阳市109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作风过得硬、自我要求严的援藏干部人才,构建“专业对口、结构互补、协同高效”的帮扶团队。
草原沃土育人才,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坚持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着力提高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质量。一是印发《红原县2023年度干部教育培训方案》,聚焦“强体+壮骨+聚气+靓色+暖心”五个工程,采取分领域、分系统、分类别的方式,对“5+1”(乡科级主要领导干部+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年轻干部、援助干部、村(社区)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专题开展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等内容培训,举办7期培训班,培训300余人次。二是落实学历提升机制。加强提升各类人才学历水平和能力水平,采取在职教育等方式,激励村(社区)在职、常职干部、农村实用人才、“9+3”学历干部、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学历结构层次,形成崇教尚学的良好风气。印发《红原县鼓励干部职工学历提升奖励办法(试行)》,对取得本科学历奖励1千元;硕士学位奖励奖励5千元,同时取得硕士学位奖励1万元;对取得博士学位奖励2万元。今年以来,全县17名人才取得本科、研究生学历。三是择优选派干部挂职锻炼。以浙江省温州市东西协作、绵阳市省内对口帮扶为契机,红原县坚持把营商环境政策带出去、把比较优势带出去、把经济发展难题带出去,把经验做法带回来、把先进理念带回来、把联系渠道带回来,精心选派31名党政、专技等人才赴浙江省温州市、四川省绵阳市跟岗学习。
搭建载体用人才,扩展乡村振兴张力。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配强驻村干部。县委组织部注重人岗相适,优先选派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坚持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选派50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高、责任感强的党政人才组成驻村工作队,驻守乡村“一线”。二是用好科技人才。按照加快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成立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红原县科技特派团。因地制宜,针对红原县牧草、牦牛、中药材、大宗蔬菜等主导产业,先后构建“天然草原+人工草地+适度放牧+圈舍补饲+科技+保险”养殖、“社企共建”联社等模式,加强牧草种植、牦牛养殖、加工等基地建设技术指导,积极参与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川西高原优势特色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项目谋划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大力推动红原草原畜牧业向“牧业生产现代化、基地养殖企业化、科技服务专业化”转型。
(红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