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市游仙区委宣传部坚持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宣红党旗下”机关党建品牌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优化乡村文艺人才配置,团结、组织、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全面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完善领导体制,激发人才发展活力,着力解决“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政策,鼓励高端文艺人才落地游仙,激励文艺骨干扎根游仙,吸纳基层文艺人才服务游仙。一是建全保障机制。出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游仙区文艺扶持管理办法》《游仙区文化艺术传承创作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积极推荐文艺人才和作品参加国、省、市级评奖活动并开展奖励扶持。2022年以来,推出有创作实力、有责任担当的文艺领军人才10余名,推荐扶持文艺作品7件、文艺项目7个,累计兑现落实扶持资金34万元。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全区各镇(街道)明确1名党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名宣传委员具体负责,配备2至3名兼职宣传干部;各镇(街道)配备专(兼)职综合文化站站长1名,工作人员2至3名。三是扩充基层力量。不断优化激励措施,吸引有一技之长,热衷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才兼职文化辅导员,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党建促文艺,以文艺助党建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共有文艺骨干150名、文艺志愿者347名。
强化专业培育,激励人才内生动力,着力解决“专业化不强”的问题。游仙区委宣传部以文艺队伍专业化发展为着力点,不断配强文艺阵地主力军,夯实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基础。一是内部挖掘。通过挖掘区内各大文艺家协会、艺术团体“明星”党员会员,充分发挥“明星”党员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有力量、听指挥、明方向的优秀党员会员作为文艺阵地主力军,用自身的文艺素养来感染带动协会成员、广大基层群众和文艺爱好者。目前,已成功培育出具有游仙特色、在业界具有影响力的标杆文艺人才8人。二是进修提升。有计划的邀请业界资深专家学者来游指导,传授先进经验和理念,通过开展专业人才业务培训班,为本土文艺人才提供进修交流学习机会,同时举办专业技能大练兵,以赛促学,全面提升文艺人才综合素质。目前,建立发展西蜀绣院、王贞龙年画、王勇书法艺术创作工作室3个,培育“富乐民乐团”“星期五教师合唱团”“八仙艺术团”等民间专业化文艺团体8个,文艺骨干150余名。三是外部吸纳。举办“芙蓉争妍”等群众文艺系列公益培训班,涉及舞蹈、书法、美术、音乐、非遗技艺等类别,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不断吸引吸收社会文艺爱好者“进群入圈”。2022年以来,开班120班次,吸收吸纳文艺爱好者4000余人。
创新活动载体,激活人才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新路径,充分发挥各文艺家协会、艺术团体多方优势,将“两新”组织党建和文化志愿服务相结合,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党建服务品牌、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文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一是整合各方资源。打破宣传文化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统筹卫生、科技、教育、司法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社科联等发挥各自优势,汇集文艺演出、科普宣传、阅读分享、法治教育、体育健身、群众运动会等丰富内容,指导各地成立“巾帼·她力量”“阳光使者”“旗帜飞扬”“夕阳红”等各类特色志愿服务队伍700余支。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探索建立文化人才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专业人才,通过春节送温暖、定点演出、艺术指导等形式,开展“结对子 种文化”帮扶行动。同时,推行志愿服务基层“点单”模式,300余名文艺骨干深入镇村指导群众技能学习,文艺志愿者送文化进校园、景区、乡村、社区,全年共举办活动60余场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三是搭好基层舞台。通过戏曲进乡村、文化三下乡、文学采风、文化公益培训等方式,将8个专业团队、6个协(学)会等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镇村一级,定期对基层文化干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民间艺术家、文化能人,激活农村文化发展动能。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民歌、舞蹈、戏曲等送到最基层,让广大乡村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全年累计“下沉”文艺骨干700人次。
(绵阳市游仙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