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村级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不断健全村级档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基层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确保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有档可用、有档可查。
突出抓好资源建设,夯实档案服务基础。紧扣档案资料收集征集这个关键点,配套制定《内江市村级建设调整改革村级档案移交处置配套措施》,创新编制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村级档案顺口溜》六则,制定村级建档目录指导清单,指导全市村级组织对照清单,收集归档材料,形成扶贫档案、户籍档案、社保档案、健康档案等大量民生档案,全市村级档案资源得到有效拓展,有力提升村级档案服务能力。目前,全市681个撤销建制村已全面完成档案归档移交,1119个行政村全部建档,形成涉及农村各方面档案12万余卷、24万余件。
编制完善检索工具,提升档案利用实效。以档案利用为导向,建立健全基层档案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大事记、组织沿革等常用检索工具。结合乡镇、村社产业发展特点、特色以及重点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建立房屋产权、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专题档案目录,促进常用目录与检索目录相结合,提升档案查阅效率。截止目前,全市建制调整后全市现有的1119个村(社区)均已完善编制检索工具,完成率达100%。
探索开展档案数字化,助推档案资源共享。推进村级重要档案数字化工作,逐步实现村级档案目录及全文数字化管理。基础薄弱的村级档案采用建立纸质、电子目录“双套制”;条件相对较好的村级档案采用档案管理应用软件进行著录和管理;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步对重要档案实施纸质档案数字化,提升档案查阅利用精准性和便捷性。我市东兴区杨岭村、诸古寺村已全面实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截至目前,共数字化处理305卷43572页,镇、村可同步利用档案,初步实现村级档案资源共享。
大力挖掘存档特色,留存乡村美好记忆。聚焦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管理、乡村依法治理、乡风民俗治理、社会民生保障治理、产业经济发展,入村开展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形成473条符合内江实际的村务管理档案基本目录清单。立足基层实际和地区产业特点,积极挖掘基层档案资源,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地方特点建立村史馆、农耕文化馆、乡村记忆馆等各类档案文化体验阵地,提升档案宣传育人功能发挥,展示乡村振兴发展历程,留存美好乡村记忆。东兴区苏家乡诸古寺村建立了丈雪农耕文化陈列室,市中区永安镇马家寺村广泛收集该村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老照片、老物件,宣传档案服务基层治理案例,展示夏布绣、汉安烙画等工艺制作流程,倾力打造集村史展示与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于一体的村史馆。隆昌市古宇村突出美丽渔村特点,建立村鱼博览馆,突出展现该村特有的渔业生活文化场景。
(内江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