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把精神上的贫困作为最大的“敌人”,注重在联系帮扶群众的过程中教育引导群众,做到扶志扶德与扶贫有机结合,通过“众定、众评、众治”深入实施“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乡风监督”三大体系建设,拔掉“精神贫困”这个“穷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幸福,推动农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效不仅是完成了任务指标,还注入了精气神、正能量。
“村规民约”体系建设——“众定”立规矩,规范群众行为准则。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修订并遵守村规民约,将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红白喜事、环境卫生、忠孝仁义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一是强化问题导向,精准查找短板。“精神贫困”是阻碍脱贫攻坚高质量推进的最大“绊脚石”。为找准病根、开好药方,组织乡村两级党组织和“六个一”驻村帮扶力量全面走访调研,梳理归纳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好吃懒做、依赖政府,贪心不足、曲解政策,比穷争困、相互攀比,正气缺失、社气不良等5类“精神贫困”现象,为进一步立规补短打下基础。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规范完善。各村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发展目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驻村干部和法律顾问参与,围绕乡村文明创建、环境保护等10类重点工作,对文体拗口、空洞繁杂的重新制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予以删除;对不符合群众利益和意愿的予以修订;对群众拥护、需要的进行增加和完善。切实规范健全了各村村规民约,做到了简洁、务实、管用、易记。三是突出效果导向,注重推广宣传。修改完善的村规民约由乡镇党委组织开展合法性审查,由乡镇综治办备案管理,并在各村“三务”公开栏张贴公示。依托乡村文化大院、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文化节、文艺小分队宣演以及广播、网络、标语等载体、形式,对村规民约进行宣传宣讲,并以公约墙、村约碑等方式呈现,形成群众“共同制定,共同承诺,共同执行”的良好氛围。
“道德评议”体系建设——“众评”树榜样,引领乡村道德风尚。以村规民约为基础,每季度对村民“履约”情况进行评议、评价,引导村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一是健全评议组织。通过群众推荐、组织举荐、征求意见的方式,聘请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两代表一委员”、返乡人才等“乡贤”担任评议员,组建由7名或9名评议员组成的评议组织,并由乡镇党委统一发放聘书,评议员任期与村“两委”任期相同。目前,平武县农村道德评议组织有道德信用社、乡风文明理事会、德信评议委员会等多种形式。二是完善评议标准。以乡镇为单位制发包括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家庭和睦、脱贫创业等方面的指导性评议标准,各村以“村规民约”为基础,结合村级治理实际制定补充评议标准,形成总分100分的量化评价指标。各村“两委”牵头制定评议表扬项目,各道德评议组织在乡镇党委引导、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评议活动,形成多层次协调的评议格局。三是丰富评议载体。全县统一开展“五星文明户”(清洁卫生、孝老敬亲、发展致富、遵纪守法、诚信友善)评选表扬,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开展“好儿媳”“产业之星”等评选,使道德评议具体化、品牌化。对评选的先进典型除给予物质奖励和项目支持外,还通过表扬会、“道德榜”等形式进行宣扬,并纳入农民夜校“田秀才”管理,引导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社会氛围。
“乡风监督”体系建设——“众治”净乡风,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围绕解决当前农村治理的难点,大力构建大众化与专业化二元结构的乡风监督模式。一是健全监督机制。制发《乡村文明新风宣传监督实施办法》《乡村文明新风宣传监督员考核管理办法》,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县公开选聘322名乡风监督员。建立“双评”机制,在监督员和村民间开展双向评定,确保监督出实效。乡风监督员紧盯农村大操大办、嗜酒赌博等不良风气以及村民履行村规民约等情况,既当“宣传员”又当“指导员”,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高清探头”。二是强化监督能力。依托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乡风监督员综合能力培训,把乡风监督员培养成脱贫政策“明白人”、文明乡风“带头人”,确保能就近、常态开展政策宣传、反馈监督情况。在“五星文明户”、农村低保户等各类评选中,将乡风监督员的意见结论作为重要依据。2018年以来,在乡村各类评选和表扬中,乡风监督员共出具意见结论1000余份。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黑名单”和政策优惠“一票否决”制度,引导群众知荣辱、守法纪、尽义务。常态化组织乡风监督员开展红白事登记、节假日民风巡查等,对违反“村规民约”的,首先进行“打招呼”,对屡教不改或劝阻不听的记入“乡风文明黑名单”。经道德评议组织评议、村“两委”审核、乡镇乡风监督委员会审定,对“黑名单”人员以及评议积分低于60分的村民在一个评议周期内暂停其公益岗位资格、优惠补助政策等,并进行黑榜公示。
(平武县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