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南充市高坪区精准发力、砥砺前行,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以扶贫、脱贫、防贫“三部曲”,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脱贫攻坚收官工作展现出你追我赶、欣欣向荣的生动气象。
(一)脱贫产业做大做强
高坪区东观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发挥能人大户领头雁作用,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利用自身发展资源和就近原则,吸纳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并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使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中获得稳定收益。
除此之外,高坪区还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会龙镇打铁坳村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该村600余亩梨园经过五年精心引种栽培,今年喜获丰收,梨已成为打铁坳村的“甜蜜产业”。
近年来,高坪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都市农业”这个思路,抓住产业融合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3个,涉及15个乡镇(街道)88个贫困村,其中种植产业园93个48687.58亩,养殖产业园10个,实现了柑橘、花椒两大主导产业和李子、梨子、蓝莓、佛手、莲子、中药材、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协调融合发展。
为巩固脱贫成效,今年全区继续安排专项资金1350万元,计划实施产业项目41个,对90个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进行规范管护和提档升级。
(二)扶贫项目快速推进
“扶贫项目建设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实现群众就近就业、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区通过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进度、规范实施管理等举措,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解决好扶贫项目建设管理中的节点难点问题。
在擦耳镇擦耳村,一座巨大的钢架结构花椒烘干房,稳稳坐落在一条小河沟边。去年,擦耳镇花椒基地试投产,产量达40万公斤。为了解决错季销售面临的储藏问题,该镇萌发了修建花椒烘干房的想法,并于今年上半年开建。
目前,花椒烘干房一期54口锅已建成,每口锅一次性可烘花椒100公斤,正好赶在6月花椒采摘季投用。如今。烘干房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完成后,将完全满足擦耳镇花椒产业园产出的所有花椒烘干需求。
据了解,今年,全区将继续快速推进扶贫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培育、脱贫奔康产业园后期管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住房排危、基础设施建设等470余个扶贫项目。全区组建了扶贫项目实施推进工作专班,对今年规划实施的470余个扶贫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集中优先开展立项、设计、评审等前期工作;涉及项目建设的乡镇(街道)及早落实施工队伍和材料,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加压推进;相关行业部门派出技术人员实地指导、蹲点督促、跟踪服务,并加强了项目质量监管。
(三)创新模式防止返贫
“以购代捐”“线上带货”成了全区在扶贫工作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
近日,高坪区妇幼保健院在东观镇糍粑坳村举行农副产品展销会,用“以购代捐”的方式解决村民农产品销售难题。当天,村民们的背篓里装满了鸡、鸭、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干部职工踊跃选购,不到一小时,村民们的农副产品就被抢购一空。
据了解,今年,全区扎实开展疫情影响应对行动,围绕临时救助、就业扶持、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精准帮扶五个方面,出台了22条扶持政策,落实资金1165.5万元,专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小家禽养殖等短平快增收产业,力保贫困群众生产性收入不因疫情影响减少;各帮扶单位积极发动干部职工“以购代捐”定点采购,并通过微信、QQ、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采取“线下+线上”的“带货”方式,推销贫困群众及产业园滞销产品;全面摸清全区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意愿,出台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措施,积极组织15805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区内吸纳用工和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群众2742人,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扎实开展动态监测预警行动。对125户脱贫监测户和85户边缘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家庭收入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按月开展贫困动态监测评估,共收集到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风险预警问题81条。针对这些预警问题,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精准施策、靶向帮扶,落实相应的帮扶措施与社会保障政策。截至目前,所有预警问题已全部解决销号,持续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
(南充市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