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动态>文章页

九寨沟县大录乡:打造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典范

https://www.scjgdj.gov.cn/  (2020-05-25 09:27:11)    

大录乡地处九寨沟县西北部,距县城97公里,属于高半山地区,幅员面积约1308.7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辖区6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77户,2443人,藏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9%以上。有贫困村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3%,其中涉及易地搬迁1个村26户8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为117户438人,贫困发生率为17.94%。大录乡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成功实现5个贫困村退出、438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7.94%降至0%,人均纯收入从7829元增长至13316元,脱贫成效十分显著。

易地搬迁“迁”出美好家园新生活

近年来,大录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的硬仗来打,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总体要求,全方位发力,总投资达1926.084万元。大录乡属于半农半牧,由于山区面积大、牧区平均海拔高,农牧民脱贫增收困难。一是大力推进住房保障。近年来,大录乡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建立领导包户、协作联动、监督管理等机制,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避险搬迁工程57户219人,实施危房改造36户,在当地群众积极配合下,通过自行协调、土地互换等方法解决搬迁地基问题,全乡先后3次搬迁,用地60亩,动员群众自筹部分资金,用时3个月完成56幢房屋主体施工,为国家节约资金200余万元。政府在宅基地上未投入一分钱,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进度。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解决全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后集中捆绑、统筹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约7000余万元,新建、维修、硬化道路20公里,新建维修桥梁6座,铺设饮水管道20公里,新建文化院坝5个,建设州级“四好村”4个,县文明村2个,全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水、电、路、网一应俱全,幼儿园、商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备。全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投入16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村寨基础设施,水、电、通讯全部入地,使大录新村更优美、新居更舒适。三是认真落实教育、医疗政策。实施十免四补政策,今年以来,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91740元;启动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工作,为58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8.68万元。帮助134名学生申报教育扶贫基金、雨露计划、西部计划、慈善资助、爱心助学等助学政策,目前已兑现助学金15余万元。全乡27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为零。

产业发展“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的关键之举。一是在旅游产业开发上,大录乡是九寨沟县西北门户,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大录古藏寨、风光媲美九寨黄龙的嫩恩桑措(神仙池),有以藏族金刚舞和大录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以神仙坪为代表的高原牧场生态系统,具有“山地度假”与“原乡藏寨”两大核心旅游吸引力。立足生态资源和农畜产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牧业,围绕神仙池景区,积极对接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成功协调大录村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微田园、微景观、微环境打造项目,重点打造了4间森林客栈、4所林中餐厅,建成3个生态旅游厕所,铺设1.2公里旅游栈道,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路子基本形成,为民族乡村注入了发展的“活血”,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该旅游扶贫规划案例纳入国家文旅部典型案例第一案例。二是在集体经济培育上,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成功引导各村转变“抓扶贫就是给资金”的陈旧观念,瞄准致贫根源,坚持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道路,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后,探索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扶贫模式,组织各村结合实际进行研讨,成立了一批以梅花鹿、藏香猪特色养殖、祥巴文化品制作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群众自主发展难的问题,为大录群众长远生计和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我们落实产业扶持基金政策和小额贴息贷款等脱贫政策,补助产业到户资金140余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70余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业,98%的贫困户有了可持续增长的产业,单一性收入在贫困群众中的收入比重由过去的50%以上降低到了现在的25%,使贫困户收入更加多样化、更加稳定。

创新机制“创”出就业增收多渠道

该乡聚焦“典范”和“高质量”要求,坚持把就业促增收作为群众脱贫奔康的头等大事,始终将“智”“志”同扶作为重要抓手,用“三本台账”实现精准分析、“三项活动”激发内生动力、三种模式健全协作机制、三项服务搭建就业平台,多措并举创新机制促进就业增收,切实增强群众自主脱贫奔小康的能力。一是“三本台账”实现精准分析。大录乡以户为单位进行劳动力、就业状况、家庭成员结构摸排,建立《大录乡劳动力现状分析台账》,准确掌握劳动力基本情况,以实现精准分析。以户为单位登记未就业劳动力意愿,建立《大录乡未就业人员培训及就业意愿台账》,准确掌握未就业人员培训和就业意愿,以实现精准对接。此外,对全乡已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大录乡就业基本信息动态管理台账》,准确掌握就业人员现状,实现精准动态管理。二是“三项活动”激发内生动力。大录乡始终坚持智和志双扶双提,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培训活动。该乡加强党的政策方针宣讲,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和讲解,提升群众对党和政府决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同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并邀请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入村举办专项技能培训班,强化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此外,加强感恩教育,以“农民夜校”“三会一课”“坝坝会”等为载体,以“藏汉双语”宣讲队和“马背党员服务队”为“传话筒”,生动形象地讲好脱贫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增强群众的感恩意识。三是“三种模式”健全协作机制。大录乡建成“乡政府+企业+农户”联动就业模式,主动协调联系辖区内企业及项目建设施工方,掌握用工信息,再与“三本台账”进行精准对接,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和项目带动劳务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推动“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农户”精准就业模式,充分发挥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单位帮扶优势,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做到精准帮扶。此外,实行“行政村+企业+乡政府”协作模式,打通家门口转移就业的“快车道”,行政村进行就业需求登记和开具就业需求介绍信,企业提供空岗需求,乡政府把关对接,并建立台账精准管理。四是“三项服务”搭建就业平台。全乡主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落实好就业扶贫相关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增收难问题,累计开发207个公益性岗位,落实东西扶贫协作战略。同时,抓好岗位上门服务,做好空岗信息掌握,及时上门服务并动员,实现无缝对接,坚持回访活动。此外,注重平台建设,为返乡大学生和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自主创业,不定期开展“座谈会”交流经验,促进经验分享,实现人才振兴。

在大录乡党委政府带领下,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抓产业、稳增收,深化发展内涵,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九寨沟县大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