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平昌县因地制宜提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三个一”,完成30万亩春玉米种植、85万头生猪出栏和40万人次劳务输出任务,确保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双胜利。
菜蔬起苔不如见钱眼开
石庙村属于城乡结合部,位于县城西南部,距离县城8.2公里,特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赋予了老百姓种卖蔬菜获得经济报酬的天赐良机。
然而,6社70来岁的贫困党员杨志国这两天有些着急,他说:“家里的土鸡蛋、土鸭蛋凑了200多个卖不出去,想买几个钱来开销生活”。2社村民何心六也为一地的蔬菜发愁,他说:“以前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我家的蔬菜早就卖光了,农村的蔬菜使用的都是有机肥、天然无公害,‘猪瘟疫情’过后我又没喂得有猪,田地里的青菜起苔烂了多可惜啊!”4社老党员潘明月,也向村上反映说:“我养了15只土鸡、8只土鸭子,全是放养的、没有喂养饲料,现在长得壮实,能不能想想办法卖掉一些。”
县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胡智臻得知后,迅速召集驻村队员、“两委”干部商议,确定一人挂包一个农业社,统计汇总农产品数量,及时发布“消费扶贫”动态信息,动员帮扶干部想办法,联络下派驻村队员单位和帮扶单位伙食团采购,鼓励老百姓将新鲜菜制作成本地特色“腌菜”、“盐菜”。就这样,通过“清库存”的方式,买农产品的人每天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菜农更缓解了蔬菜滞销的一时之急。
自上班以来,驻村工作队为55户农户卖出了约4000斤的新鲜蔬菜、获利近9000元,为30余户村民售卖土鸡、土鸭约300斤、获利近万元,为6户水产养殖户售卖活鱼约350斤、获利近4000元。
圈舍闲置不如膘肥体壮
去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村25户村民病死生猪达55头,整个村存栏不足10头,猪瘟疫情给养猪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今年,猪仔供应严重短缺,猪仔价格飞涨,养猪户靠肥猪卖钱和吃土猪肉的愿望强烈,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工程”已迫燃眉梢。
驻村农技员孙仁孝这几天真叫一个“忙”,他一方面要组织队伍,对养猪户原来的圈舍进行全面消杀,另一方面要组织全镇畜牧站人员对接温氏集团调运种猪、猪仔。既要组织人员搭建外来猪仔投放隔离场,又要给卖猪户讲解猪瘟疫情防控知识。
全镇外调的生猪统一集结在尖山片区的七里村养殖场内,经过一周的隔离观察,陆续安全投放到百姓家中、大型养殖户家中“安家落户”。一月来,全镇已外调生猪达970头,其中养殖大户购猪400头、个体散户购猪570头,石庙村25户农户也如愿各买到了一头生猪。
眷顾山川不如展翅奋飞
阳春三月,各种鲜花次第开放,春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3月17日清晨,江口镇石庙村3社的贫困户杜丰华,早早儿地来到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外出健康证明,他打算明天乘坐火车到浙江省廊坊市外出务工,他说:“再不出去打工,今年脱贫就成问题了,我还是返岗到浙江,国家把房子(易地扶贫搬迁)给我建好了,争取再攒点钱来讨个老婆。”按昨年每月工资4500元来计算,除去开销、每月大致结余2500元,到年底能差不多就有3万元的务工收入。
据村文书孟俊介绍:“全村农业人口510户14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314人。目前,到村办外出健康证明的有181人,均已外出务工、其中贫困户占28人。”
平昌县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劳务输入大县,108万人要与全国同步小康,离不开千村万户贫困群众默默无闻扎根田园的实干,离不了借力东部沿海良好的发展机遇。
空田荒地不如金玉满堂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备忙”。可还没到五月,驻村工作队就和老百姓战斗在一起了,他们在田间地头忙活着“栽包谷”。村支书杜召国揭开了地薄膜,青葱绿嫩、长势喜人的玉米苗,像极了“精装好汉”的玉米杆子站弯了腰。
“有劳动能力、且有种植条件的贫困户人均种植1亩以上春玉米。” 江口镇作为城郊镇、示范镇,镇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提出了发展春玉米生产“六代行动(即种子代购、玉米代育、田地代种、荒草代除、肥料代施、成熟代收)”来发展种植业,鼓励老百姓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6社贫困户潘明鲜说:“现在全县大力倡导春玉米生产,我种了2斤、儿子也种了2斤,加上每年产的2000斤红薯、1500斤稻谷,今年喂养的1头耕牛、1条生猪,基本上就能满足人和家畜一年的口粮,年底我家也就不愁吃了”。
(平昌县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