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省直动态>文章页

党建引领绘新景 以工代赈促振兴

https://www.scjgdj.gov.cn/  (2024-06-18 16:22:15)    

近年来,省以工代赈办指导各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以工代赈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群众就业增收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蓄势赋能”。

党建强引领,锚定目标,为乡村“找出路”

阆中市桥楼乡南山村原是省定贫困村,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摘帽后,乡村振兴怎么搞,是南山村面临的艰巨挑战。”桥楼乡党委、南山村党支部很担忧,“在家的都是一老一小,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活路也不好找,这个难题怎么解?”

2023年,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南充市阆中市召开,让桥楼乡、南山村认识到以工代赈政策重大利好,确立了申报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目标。桥楼乡党委按照“乡党委带村支部、村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工作思路,深入一线听民声、研对策;南山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召开党支部会议、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会,干群齐心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前期工作。经省、市以工代赈部门实地调研指导,南山村顺利通过遴选,成功申报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

支部有作为,精准施策,给群众“找活干”

以工代赈项目落地后,村“两委”发动全村26名在家党员成立项目建设临时党支部,以党员为骨干建立“班、排、连”务工组织架构,划分党员责任区。各党员根据责任区留守人员年龄、劳动能力、身体状况、务工技能等因素,对有意愿务工的群众分类造册,结合项目建设内容,汇总制定了务工群众组织方案。现年73岁的王生作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一员,凭借自己曾经在外务工的手艺,累计收入近2万元。今年5月初,村委干部到他家了解情况时,他高兴地说道:“感谢党给我这个机会,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农民,今年前几个月我就挣了1万多元钱。”

项目竣工后,《劳务报酬发放台账》显示,项目共吸纳239名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其中,60岁以下的5人、60至70岁的136人、70至80岁的97人、80岁以上的1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75.75万元,占中央资金的35.15%,当地群众人均增收7230元,19名老人是平生第一次参与工程建设挣到钱。

党员做示范,鱼渔双授,帮乡亲“长本事”

以工代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村党支部结合工程建设需要和务工群众年龄偏大实际,成立了以工代赈项目党员先锋队,牵头组织开展“六讲”课堂(领导讲党课、纪委讲规则、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党员讲示范、能手讲经验),20名党员轮流授课,岗前技能培训、以岗代训、产业技能培训520人次,让大部分务工群众掌握一技之能,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解决了群众长远生计,增强了农村内生发展能力。32年党龄的王安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支模、混凝土搅拌、钢筋捆扎、混凝土收光抹面等技能,从“普工”升级为“技工”,还主动带2个“徒弟”参与其他村“农推”以工代赈项目务工,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以工代赈,赈的是民、做的是心,做好做实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擦亮党员底色,树牢为民情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果,加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中起表率、有担当,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当地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阆中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郑东表示。

(省以工代赈办,阆中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