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省直动态>文章页

以驻村工作队为纽带 支部结对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
——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党支部与茂县蚕丛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纪实

https://www.scjgdj.gov.cn/  (2022-07-13 14:22:08)    

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党支部与茂县叠溪镇蚕丛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和定点帮扶工作部署,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党组的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驻村工作队为纽带,创新支部结对共建工作方式,围绕“党建+项目+政策+实践”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蚕丛村建设发展,持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完善以工代赈政策体系,有效彰显共建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结对共建工作取得创新成效。

凝心聚力创新支部结对模式

一是以党建为抓手,完善支部结对共建机制。采取支部书记双负责制,探索形成“五个一”工作法(明确一名共建责任人、开展一系列共建活动、记好一本共建记录、落地一批共建项目、形成一批共建经验)。支部党员干部共研结对方案、细化共建措施,采用“支部共建+主题党日+以工代赈项目+村民群众代表”方式开展支部共建,做到“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联系党员代表座谈交流,掌握需求纾困解难;第一时间指导项目规划编制,派出支部党员骨干驻村指导,以党建促乡村振兴;第一时间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支部党员到村入户走访调研,鼓励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开展岗前培训扶智扶志,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坚守以工代赈“赈济”初心。结合以工代赈职能职责和蚕丛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实际,蚕丛村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党集体研议,谋划储备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党支部下沉一线,指导项目申报工作,协力解决制约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问题。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党支部负责同志到村实地踏勘、宣讲政策、指导编制项目方案。蚕丛村2个项目顺利通过遴选答辩,争取到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00余万元,并采取村民自建方式组织群众务工,劳务报酬发放占比超20%。按照“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赈济模式,极大改善蚕丛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务工群众就业技能,助力200余名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以政策为指引,提供项目落地科学遵循。省以工代赈办加强项目定期调度、动态跟踪、督促指导,先后出台10个规范性文件、10个制度性文件、村民自建指南、村民自建百问百答等,明确提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纲领性要求,研究形成项目管理工作“五条红线”和“六项工作步骤法”,反复强调“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组织群众工作千万不能放手”等关键问题,为基层党组织落实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提供了科学指引与基本遵循。蚕丛村以工代赈项目坚持由村党支部引领,严格执行政策文件要求,成立项目理事会和6个专项工作组,村民自主开展项目建设和管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号召群众、凝聚群众能力不断提升,群众感恩于党、一心向党的向心力不断增强。针对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党支部书记、蚕丛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通过线上视频、线下座谈等形式深入交流,推动以工代赈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支部共建更加务实。

四是以实践为落脚,发挥驻村工作队担当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研学以工代赈政策要求,指导项目理事会规范有序推进工作落地落实。会同村两委主动研判重难点问题,把握工作方向并加强对上衔接,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研究商议项目建设内容、劳务发放标准等事项,形成“小会带大会”的工作方法和“研判、研议、议定、公示”的工作流程,提升村两委议事决策能力。带领党员干部“系统谋、集体学、带着干”,不断提升村组干部工作动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广泛宣讲党的惠民政策,为困难群众针对性设置特殊岗位,提升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和为民服务能力。驻村工作队结合蚕丛一线工作经验,参与编制全省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指南等重要文件,并撰写形成《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成效与路径》专题研究报告。

互学互补彰显支部共建成效

一是蚕丛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完成新建及改扩建村道近10公里,产业路和田间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沿线惠及百余户村民,方便村民果蔬采摘和中大型货运车通行,缩减采摘人工成本和车辆运输成本,增加村民果蔬销售利润空间。同时为新建羌脆李采摘园提供道路设施,为文旅农旅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动力。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劳务报酬预计达180余万元,带动群众务工人均增收逾8000元,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实施以来,蚕丛村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按需召开班子会、村两委(扩大)会议、村民代表大会30余次,形成“研判、研议、议定、公示”的工作流程,村两委议事协商能力进一步提升。村民自建方式使基层组织“主人翁”意识持续增强,村组干部顺应民意、鼓足干劲、形成合力,广泛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科学公正设置特殊岗位,组织发动群众、凝聚团结群众及项目管理能力极大提升,村民对村两委的认可度和信任感不断增强。

三是以工代赈内涵不断彰显。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群众是项目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蚕丛村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遵照政策制度,深入宣讲政策、组织发动群众、严格项目管理,并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彰显以工代赈的政策内涵,推动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政策的创新丰富完善,为在新形势下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拓展民族地区实施方式提供思考和借鉴。

思考启示

一是深度融入是共建的基础。共建支部改变了上党课、办活动等传统形式,采取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前期实地调研、掌握需求,中期宣讲政策、组织申报,后期实施管理、反馈意见,全流程跟踪参与、深度融入、互补学习,带动和促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支部结对共建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为民纾困是共建的核心。共建支部立足民生所需和当地实际,共同研究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立足职能职责,解决当地群众因疫情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需求,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动态增减,合理设置劳动岗位、管理岗位、特殊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保障务工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双向互促是共建的动力。共建支部改变了传统结对帮扶的“单向给予”,通过以工代赈政策规范指导基层项目实践,由基层实践反馈促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政策指导实践、实践完善政策”的双向互动路径,激发“定点帮扶、支部结对、合作互促”的共建原动力。

(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