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省直动态>文章页

成都海关倾力帮扶宜宾珙县楠木村

https://www.scjgdj.gov.cn/  (2020-07-29 09:25:48)    

位于四川西南边陲的珙县罗渡苗族乡楠木村,经过脱贫攻坚,面貌一新。如今,村里建起了新苗寨,连通了黑化路,安装了路灯,用上了天然气,发展了支柱产业……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荒芜和贫瘠。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围在一起唱古歌、吹芦笙,满怀欣喜感念奔向小康的新时代。楠木村的变化,离不开成都海关的帮扶。

主动请缨帮扶贫困村

2017年年底,成都海关在珙县帮扶的巡场镇坳田村脱贫摘帽。而此时的珙县作为省定贫困县尚未摘帽,县域内还有29个贫困村未脱贫。在已帮扶四川省全省27个联系点的情况下,成都海关主动联系珙县县委县政府,新增一个脱贫攻坚任务最艰苦、困难最大的村——楠木村。

经过两次深入调研后,成都海关很快摸清了楠木村的现状。当时,楠木村属于国家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人才持续外流的空心化和“造血能力”缺失的泛贫困化现象严重,村集体经济为零,村卫生室需要新建,村文化室需要改建,通乡公路还属于泥泞土路,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33户住房安全尚未得到保障,36户没有安全饮用水,47户收入严重低于脱贫线,有的贫困户尚未通电……这意味着,距离“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等脱贫指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更不用说乡村振兴了。为了让楠木村如期脱贫摘帽,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成都海关先后派出6名优秀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开展全脱产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入驻距成都千里之外的楠木村后,因为回家一次单程需要一整天,便开始习惯一两个月不回家;习惯乘大客车,转面包车,骑摩托车,走泥泞路;尝试着学习苗语,熟悉苗族文化,融入新的大家庭;开始习惯没有假期、没有稳定休息时间、没有固定三餐的日子;开始熟悉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每一片田间地头;开始用脚步丈量楠木村的每一寸土地,熟悉凌晨的星星和夕阳的余晖。两年来,成都海关累计在楠木村投入帮扶资金125万元,发展产业项目8个、基础设施项目两个,惠及全村290户1245人,关区2700余人次干部职工参与帮扶47户176人脱贫。

让百姓发展的信心鼓起来

虽然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但首先要打一场胜仗,让群众看到希望。成都海关驻楠木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驻村后发现老百姓的主动脱贫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是以前做过很多探索都失败了,害怕再失败,宁愿守旧种玉米,也不尝试发展新产业。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运用桑枝食用菌发展循环经济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立即协调对接成都海关投入55万元项目资金,新建大棚1000平方米,配套生产用房和精育基地200平方米。该项目于2018年正式投产,仅第一季就育菌5万袋,增值9万余元,带动6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同时消耗80亩蚕桑产业带来的桑枝废物,为38亩耕地提供了特色绿肥。

首战告捷,驻村工作队趁热打铁,探索出以集体发展为重点、以多点培育为主线、以龙头牵引为关键的“三位一体”产业发展路径。在继续抓好每年两季桑枝食用菌生产基础上,再次投入30万元产业项目帮扶资金,通过“个体牵头发展+村集体分红”的模式发展特色养殖业,并将全村59户贫困户和10余户在贫困边缘的非贫困户纳入其中,在推动脱贫的同时进一步涵养村域经济生态。2019年,全村共建成牛棚11座,养殖肉牛221头,有蜂箱130箱,带动全村70户农户年增收共计130万元。2019年12月底,楠木村脱贫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4823元。

建立“红绿灯”亮灯工作法

找不准攻坚重点、顾头不顾尾、老问题反复整改是长期困扰扶贫工作的难点。为了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成都海关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创新了“红绿灯”亮灯工作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把贫困问题概括为“生产收入”“医疗健康”“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卫生习惯”等8类指标,成立工作队伍,建立工作机制,常态化进行摸排研究,形成脱贫攻坚动态作战图,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处置。两年来,共解决8类指标问题320余个,均在半月内整改完毕,得到各界一致好评。2018年“红绿灯”亮灯之初,全村各项指标均过硬的绿灯户仅7户,具有致贫返贫风险的黄灯户有58户,完全不达标的红灯户有47户。现在,已实现绿灯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全村290户群众“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同全国人民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红绿灯”亮灯工作法在珙县全县复制推广,并成为珙县及时监测贫困动态、预警返贫倾向、遏制贫困蔓延的重要手段。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巩固成果

按照珙县建制村行政区划调整安排,2020年初楠木村和临近的炮房村、槽门村合并为王武寨村,新村区域更大,产业更全,发展潜力更雄厚。成都海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指示精神,关党委委员多次带队到王武寨村蹲点调研,与县乡村三级共商乡村振兴大计,指导完善发展规划,形成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基调。目前,成都海关在发展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的40万元项目帮扶资金已持续发挥作用,近郊乡村旅游业态已初具雏形。2019年举办的花山节(苗族特色旅游节)实现了当日游客两万余人的盛况。今年10月,该村将迎接国家AAA景区验收。

成都海关对珙县楠木村的帮扶是对四川省28个联系点实施海关系统性全局帮扶的一个缩影,更是用真情、动真心、下真功,引领贫困群众奔小康的扶贫实践。

(成都海关机关党办)